首页 理论教育 混战战术的运用-英国海军的战列线战术

混战战术的运用-英国海军的战列线战术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军就摒弃了当时盛行的横队炮战和接舷战战术,强调充分发挥火炮的射程,从尽可能远的距离上消灭敌舰;在战斗队形上,则强调用纵队代替传统的横队,以充分发挥每艘舰船的火力。基于此项发明,英国海军的基本战术改为以5艘舰为一组,每次只有1艘战舰用舷侧炮向敌舰射击,其余各舰则忙着装填弹药。自英国海军采用战列线战术后,其他国家的海军也开始竞相仿效。

混战战术的运用-英国海军的战列线战术

16世纪初的时候,欧洲战船上开始设置“舷窗”。“舷窗”就是位于船两侧的窗口,上面有用铰链开启的窗盖。最初开设“舷窗”的目的是为了装卸货物的方便,英国造船师将这个发明应用到了战舰的制造上,使加农炮能够从船的下甲板进行射击,这样舷侧炮便告问世,它的重量正好安全地分布在船的重心下面。(见图11-48)

图11-48 17世纪英国军舰的舷侧炮和炮位布置图

说明:图片翻拍自[英]D·豪沃思著,伍江译:《战舰》,海洋出版社1984年版。

舷侧炮的诞生使英国人立即意识到海军战术会随着新武器的出现而发生改变,一种新的海战方式——“远距离作战”已成为可能,海战再也不需要军舰相互靠近进行接舷肉搏战这种方式了。16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军就摒弃了当时盛行的横队炮战和接舷战战术,强调充分发挥火炮的射程,从尽可能远的距离上消灭敌舰;在战斗队形上,则强调用纵队代替传统的横队,以充分发挥每艘舰船的火力。但是新战术的应用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588年英国海军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加莱发生激战之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海军仍旧使用勒潘多海战中的经典横队战术,因为他们的舰炮主要集中在船艏的炮台上。

舷侧炮和纵队战术的出现使英国人越来越重视发展适合配备远程炮的战舰,而不再建造适合打接舷战的舰船了。结果,位于战舰首尾的船楼变得越来越矮,并最终在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统治期间被拆除。在“海盗将军”霍金斯的帮助下,英国海军建造了一批重视速度和机动的战舰,其代表作是“复仇”号。它有明快的轮廓,没有什么上层建筑,在水中显得矮小,一般比当时西班牙的舰船低25%~45%。这种舰船由于没有高高的建筑物,重心低,稳定性能好。又因船体低小,风力对它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因而转舵容易,易占上风。在作战时比旧帆船航速快、机动灵活,能保持有效射程,以致命的炮火进行袭击。这种舰船由于甲板上已没有什么建筑物,当时被称为“平甲板”船,因航速快,它又被称为“快帆船”,它的出现标志着近代风帆战舰的诞生。

1588年,英国皇家海军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爆发了著名的加莱海战。此战中,英国海军彻底摒弃了接舷战术,采用纵队队形,利用机动快速的平甲板帆船和远射程长炮与无敌舰队展开了远距离炮战,使得西班牙舰队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撤出战斗的无敌舰队最终在回国途中毁于风暴。打败无敌舰队之后,英国人日益强烈地要求进行海外扩张。英政治家W.罗利爵士1614年提出了著名的“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的思想。[118]在这一海军战略的指引下,英国人开始与荷兰人争夺海上霸主,激烈的英荷战争催生了一批新的武器技术和海战战术。

17世纪初叶,射击技术的一项重要革新就是用绳子来制止火炮后坐,这样舷侧炮就可以很容易地装填弹药了。基于此项发明,英国海军的基本战术改为以5艘舰为一组,每次只有1艘战舰用舷侧炮向敌舰射击,其余各舰则忙着装填弹药。第一艘舰射击完毕后第二艘接着射击,其他战舰依次进行。由于妥善解决了火炮的后坐问题,舰炮的射速提高了,单位时间的火力提高到原来的5倍左右。根据这个经验,英国海军统帅罗伯特·布莱克确立了战列线这一战术思想,即作战时将所有舰只以一定的间隔排成一个纵队。这种队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舷侧炮火的威力,同时海军指挥官也可根据自己的作战意图对井然有序的舰形实施最有效的作战指挥。[119]1653年4月8日,布莱克在蒙克和迪恩的协助下正式颁布了海军发展史上两个历史性文件。一个文件是《航行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它明确规定:舰长在航行和逆风时,不得随意抢占有利的顺风位置,而应保持队形并遵从上级指挥;一名舰长决不能抢风到中队长官的前面。另一个文件是《战斗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该教范共14条,其中包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第三条:“一旦进入全面进攻时,各分舰队应该立即尽可能地运用最有利的优势与邻近的敌人作战。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见图11-49)战斗教范第一次明确确立了战列线战术的地位,并说明了保持一线队列的各种战斗行动。自英国海军采用战列线战术后,其他国家的海军也开始竞相仿效。[120]

图11-49 17世纪上半叶西方海军使用的战列线战术

反观明朝,自16世纪70年代海军重新回到接舷战术的老路后,战舰就造得越来越小。由于舰船变小,从而限制了大威力火炮在军舰上的使用。为防止舰炮射击时震坏船体,相应的舰载火炮的数量和威力也降低了。这个时期,明朝海军战术没有出现任何值得夸耀的进步,以至于在与中国海盗集团和西方殖民者的战舰交锋中屡吃败仗。直到后来招抚了郑芝龙海盗集团,明朝的海疆才算有了保障。

作为明末之际的海盗将军,郑芝龙由于常年在海上与中外各种武装势力较量,因此他对海军装备和战术的把握较同时期的其他明朝海军将领要高出一筹。在战舰的建造上,郑芝龙更倾向于西方的样式,所仿造的荷兰夹板船体积相当巨大,排水量在千吨以上,装载的红夷大炮多达三四十门,这使得他在与荷兰人的海上争斗中屡屡处于上风。不过在海战战术上,郑芝龙的表现似乎没有跟上世界海军强国的步伐,他指挥舰队作战的方式好像是接舷、冲撞、火攻和炮战的混合体,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一套固定的战术规范。在1633年10月22日爆发的料罗湾海战中,郑芝龙率领着由50艘自己的私人舰船和100艘明政府舰船组成的联合舰队进攻由9艘荷兰夹板船和50艘刘香海盗船组成的荷兰舰队。(见图11-50)

图11-50 17世纪荷兰战舰,料罗湾之战中的荷兰夹板船即此种样式

郑芝龙将舰队分为两支:一支迂回到敌舰下风处,截断其退路;一支由他亲自指挥,于黎明时分从东南角的上风处向荷兰军舰发动进攻。当靠近敌舰时,郑芝龙将明政府的100艘小型船点燃,将其变成了100艘火攻船。在舰炮的掩护下,火攻船铺天盖地地向荷兰战舰袭来,使荷兰人一开始就陷入极大的被动当中,以至于他们的舷侧炮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参战的全部9艘荷兰战舰中,2艘刚一开战即被火船搭住焚毁,另外2艘则在炮战中被硬碰硬地击沉,此外又被俘1艘,其余几艘全部在受重伤后逃走,而参战的刘香50艘海盗船则全部覆没在料罗湾。这次经典海战采取的战术就是郑芝龙最为得意的混战战术,而荷兰人则斥之为“不公平的竞争”。(见彩图11-51)

其实,仅就战术而言,郑芝龙的做法无疑是英明的。与船坚炮利的荷兰军舰进行正规的炮战,明朝政府的海军舰船无疑是以卵击石,而郑芝龙也舍不得让自己的珍贵大舰与荷兰人硬拼。郑芝龙以战术上的灵活弥补了明朝海军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取得了料罗海战的胜利。单从这方面看,混战战术比正规的纵队战术确实优越,就是稍晚时候的英国海军也有混战派和正规派之争。但是,郑芝龙的混战战术和英国的混战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英国的混战战术是以多路纵队切割敌人的一字纵队,从而达到分割包围消灭敌舰的作战目的,大吨位战舰和舷炮炮战是这种战术运用的物质基础。而郑芝龙的混战战术则是旧式海战战术——接舷、冲撞、火攻、炮击的混合使用,船小炮少是这种混战战术运用的技术前提,因此两种混战战术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在海战中利用战术的灵活性来弥补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以求得胜利,只能起到一时之效。要想在未来的海战中取胜,发展先进的海军装备才是上策。海军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军种,武器装备是基础,没有好的基础,就是再有高超的战术思想也是缘木求鱼,无法实现的。

当历史进入17世纪50年代后,西方海洋大国的海军战舰吨位纷纷突破了1500吨,装载的火炮突破了100门。越往后,大舰巨炮的趋势越明显,直到风帆时代的海上巨无霸——战列舰的出现。与此相比较,代明而立的清王朝水师却在此后200多年的时间里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妄想着以排水量只有几十吨,仅仅搭载着3~4门劣质火炮的渔船来阻挡西方列强从海上对中国的入侵,让人不得不感叹闭关锁国的清政府真是何等的“无知者无畏”啊!

【注释】

[1][日]上杉千年:《郑和西洋——1421中国发现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2]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3]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4]李昭祥:《龙江船厂志》卷一,《训典志·典章·诸司执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4页。

[6]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7]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8年版,第266页。

[8](明)茅元仪:《武备志》卷一一六,《军资乘·水一》,(台北)华世出版社1984年版。

[9](明)茅元仪:《武备志》卷一一六,《军资乘·水一》。

[10](明)茅元仪:《武备志》卷一一六,《军资乘·水一》。

[11]由于不同学者使用的明尺不同,折算成“米”时数值也不一样。席龙飞、何国卫在《试论郑和宝船》一文中认为44.4丈≈140.74米(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王连茂、陈延杭在《郑和宝船队基本船型的模型研究》一文中认为44.4丈≈125.65米(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日本学者上杉千年认为44.4丈≈132.68米([日]上杉千年:《郑和下西洋——1421中国发现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文中明尺的折算采用陈延杭等人的研究成果,按福州出土明代雕花黑漆木尺1尺=0.283米换算。

[12]船长与水线长之比为1.42,是根据《航海交通贸易研究》一书中关于大型海舟的数据换算出来的。参见韩振华:《航海交通贸易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2年版,第276页。

[13]方模系数与泉州出土南宋海船相似。参见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

[14][日]上杉千年:《郑和下西洋——1421中国发现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15]李昭祥:《龙江船厂志》卷二,《舟楫志》。

[16]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17]李昭祥:《龙江船厂志》卷二,《舟楫志》。

[18]韩振华:《航海交通贸易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2年版,第258页。

[19]韩振华:《航海交通贸易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2年版,第276页。

[20]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21]郑明、刘江平、冯先辉:《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2页。

[22]郑明、刘江平、冯先辉:《驶向远洋的中华“特混舰队”》,《军事世界画刊》2005年6期,第12页。

[23]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24]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25]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26]《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三四,《兵十四·军器》,第3995页。

[27]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原书中将火枪二十条”误写成“火炮二十条”,“火枪兵20名”误写成“火炮兵20名”,今据《清朝续文献通考》予以纠正。

[28]《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三二,《兵十二·舟师水战》,第3972页。

[29](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46页。

[30]韩振华:《航海交通贸易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2年版,第260页。

[31](明)茅元仪:《武备志》卷一一六,《军资乘·水一》。

[32](明)茅元仪:《武备志》卷一一六,《军资乘·水一》。

[33](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4~326页。

[34](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14页。

[35](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14~316页。

[36](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19页。

[37](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6页。

[38](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6~327页。

[39](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19页。

[40](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0~321页。

[41](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6页。

[42]《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三二,《兵十二·舟师水战》,第3972页。

[43](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6~347页。

[44](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7~329页。

[45](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2页。

[46](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22~323页。

[47]《明经世文编》第三册卷二〇六,《朱中丞甓余集二·阅视海防事》,第2170页。

[48]《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三五三,《涂中丞军务集录一·与巡海道副使张凤来密柬》,“造船募兵”,第3800页。

[49]《明经世文编》第五册卷三五三,《涂中丞军务集录一·与京中诸公书》,“剿贼”,第3801页。

[50]《明神宗实录》卷四九三,第9279页。

[51]《明史》卷三二五,《外国六·和兰》,第927页。(www.xing528.com)

[52]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53]《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九,洪武十三年正月丁未条。

[54]《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三四,《兵十四·军器》。

[55]《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九,洪武十三年正月丁未条。

[56]《明会典》卷一九三,《工部十三·火器》。

[57]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58](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四,《汉陈友谅》。

[59]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60]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9页。

[61]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5页。

[62]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5~316页。

[63]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6页。

[64]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5页。

[65]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9页。

[66]“腹内粗(即口径)二寸余,外用五箍。”见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5页。

[67]“今乃特造熟铁炮,长二丈。”见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5页。

[68](明)郑若曾:《筹海重编》卷一二,第234页。

[69](明)胡宗宪:《筹海图编》第3册卷一三,《经略三·兵器·佛郎机图说》,第37~38页。

[70](明)郑若曾:《筹海重编》卷一二,第234页。

[71]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九,《佛郎机》,中华书局1993年标点本,第321页。

[72]王守仁:《阳明全书》第3册卷二四,《书佛郎机遗事》,引自《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年版,第11页。

[73]马楚坚:《明清人物史事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版,第494页。

[74]马楚坚:《明清人物史事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版,第495页。

[75](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4页。

[76]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0页。

[77](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3~314页。

[78]范忠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0页。

[79](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1页。

[80](明)胡宗宪:《筹海图编》第3册卷一三,《经略三·兵器·铜发贡》。

[81](明)郑若曾:《筹海重编》卷一二,第233页。

[82](明)郑若曾:《筹海重编》卷一二,第233页。

[83](明)郑若曾:《筹海重编》卷一二,第233页。

[84][美]T.N.杜普伊:《战列舰:黑火药兵器支配海洋(公元1550—1800年)》,《英国海军战术的发展》。引自杜普伊著,严瑞池等译:《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85]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下),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60页。

[8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〇,《红毛夷》。

[87]孙元化:《西法神机》,转引自《火炮与明清战争》,http://vm.nthu.edu.tw/.

[88]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89](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7~318页。

[90](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7页。

[91](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8页。

[92](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卷之一,《练伍法第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页。

[93](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7页。

[94](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8页。

[95](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3页。

[96](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4页。

[97](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5页。

[98](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23页。

[99](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22页。

[100](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卷之一,《练伍法第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5页。

[101](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五,《军器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23页。

[102](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59页。

[103](明)戚继光著,邱心田校:《练兵纪实》杂集卷之二,《储练通论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0页。

[104](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59页。

[105]《明太祖实录》卷四,第41页。

[106]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下),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9页。

[107]丁一平、李洛荣、龚连娣:《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108]《明经世文编》第一册卷二四,《孙司马奏议·边务》,“备倭”,第188页。

[109](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5页。

[110](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17页。

[111](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38~339页。

[112](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39~340页。

[113]范中义等:《明代军事史》(下),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09页。

[114](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2页。

[115](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八,《治水兵篇第十八》,第343页。

[116][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117][葡]伯来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济译:《南明行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118]丁一平等:《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119][美]T.N.杜普伊:《战列舰:黑火药兵器支配海洋(公元1550—1800年)》,引自杜普伊著,严瑞池等译:《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0]丁一平等:《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2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