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疗保险基金技术效率现状

医疗保险基金技术效率现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还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几乎达到9.5%左右。2009年以来,我国医保基金实际报销率稳步上升,从36%上升到2014年的49%。图4-3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例表4-4医保基金的实际报销率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一般包括诊疗人次、住院人数、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医生人均工作量等指标。但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依

医疗保险基金技术效率现状

(一)卫生总费用的投入

1.政府、个人及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

卫生总费用(Total Health Expenditure)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计量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为全社会用于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从筹资来源法角度讲,卫生总费用分为政府卫生支出(Government Health Expenditure)、社会卫生支出(Social Health Expenditure)、居民个人卫生支出(Out-of-pocket Health Expenditure)三类。

图4-2 1980—2016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结构

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3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6 344.88亿元,从绝对数上看增长达300倍。具体来看,政府卫生支出比重1980—1994年不断下降,从36.24%下降到17.04%,2000—2002年相对平稳,基本维持在15%左右,从2004年开始逐渐上升,直到2016年占卫生总费用的30%左右。详见图4-2。

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则经历了与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完全相反的变化规律。从 1980 年的 21%左右一直上升,2000 年最高达到卫生总费用的58.98%,之后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逐渐下降,直到2014年降低到卫生总费用的31.99%,两年后下降到30%以下,完成预期目标,因为2009年国家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在2015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

2.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经济负担比较

城乡居民的人均卫生费用与人们收入水平相比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5 425元增加到2016年的33 616元,后者是前者的6.19倍,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从1998年的205元增加到2016年的1 630元,后者是前者的7.9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2 161元增加到2016年的12 363元,后者是前者的5.72倍,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从1998年的68元增加到2016年的929元,后者是前者的13.66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相对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都较高。相对于城市,农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经济负担更重。“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详见表4-3。

表4-3 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对比

要比较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带来的经济负担,可以选择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这个指标加以衡量。从图4-3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总体上看,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都不低,基本占到8%左右。尤其是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还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几乎达到9.5%左右。

3.实际报销率

(1)医保基金的实际报销率。

笔者借鉴褚福灵教授的方法测算实际报销比。实际报销率=医保基金支出/(医保基金支出+实际现金卫生支出)。2009年以来,我国医保基金实际报销率稳步上升,从36%上升到2014年的49%。详见表4-4。

图4-3 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例

表4-4 医保基金的实际报销率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2)农村参保人员人均实际报销率。

接下来再看看人均实际报销率情况。人均实际报销率=人均医保基金支出/(人均医保基金支出+人均实际现金卫生支出)。新农合人均实际报销率=新农合人均医保基金支出/(新农合人均医保基金支出+新农合人均实际现金卫生支出)。由表4-5知,新农合参合农民人均实际报销率基本保持在22%左右。

表4-5 新农合参合人员人均实际报销率(www.xing528.com)

(3)城市参保人员人均实际报销率。

由于统计资料《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卫生总费用”中,“城市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并没有把城镇职工和城市居民分开单列,所以只能放在一起计算城市人均实际报销率。由表4-6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人均卫生实际报销率基本维持在25%左右。如果能够单独分开来计算实际报销率的话,城镇职工的实际报销率应该要比城市居民实际报销率高得多。

表4-6 城市居民和城镇职工人均实际报销率

(二)提供的医疗服务

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一般包括诊疗人次、住院人数、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医生人均工作量等指标。

1.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

2013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731 401万人次,2016年,总诊疗人次跃升至793 170万,说明医疗机构的效率逐渐提高,详见表4-7。其中,医院的诊疗人次大约占到总诊疗人次的37%~41%,剩余的基层卫生机构和其余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占到总诊疗人次的约60%,说明人们有病就医时首选的依然是医院而非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习惯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表4-7 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万人次)

2.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

为统计比较,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都使用医院的数据。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位数/实际开放总床位数×100%。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从表4-8可以看出,我国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基本在85%~90%之间,平均住院日在9.5天左右。

表4-8 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

根据原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二级医院床位使用率标准为85%~90%,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标准为85%~93%。病床使用率过低,说明床位没有被充分的利用;病床使用率过高说明病床的负荷太重,不能满足更多患者的就医需求。由于公立医院的各种优势所在,公立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明显高于民营医院。由于三级医院无论是从卫生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还是医疗设施的先进程度上都优于二级和一级医院,加之人们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一般老百姓生病需要住院的话也更愿意到三级医院去住院。很明显,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由2013年的102.9%逐渐下降到2016年的98.8%(详见表4-9),说明近年来国家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改制度的实施是有成效的。但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依然较高,一些三级医院部分科室甚至楼道里都塞满了病床,挤满了病人。

表4-9 各类医院病床使用率(%)

3.住户距离最近医疗单位的距离和时间

2003年,调查的城市住户距离最近的医疗点距离在3千米之内的占到90.8%,3千米以上的占到9.2%;调查的农村住户距离最近的医疗点距离在3千米之内的占到88.5%,3千米以上的占到11.5%。同年,调查的城市住户到最近的医疗点就诊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的占到96.4%,20分钟以上的占到3.6%;调查的农村住户这一数据分别是85.4%和14.5%。到了2013年,调查的城市住户到最近的医疗点的距离在3千米之内且时间在20分钟以内的分别占到93.8%和94.7%,调查的农村住户结果为86.6%和89.1%。详见4-10。对比这些数据发现,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就医的便捷性和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可及性都在明显改善和提高。

表4-10 住户距离最近医疗单位距离和时间构成(%)

总的看来,从投入端看医疗保险基金的技术效率逐渐提高但城乡差异明显,表现在城市居民的实际报销率高于农村居民,而疾病经济负担比农村居民较低。从产出端(提供的医疗服务)看医疗保险基金的技术效率正逐步提高,表现在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逐年递增,病床使用率维持在合理区间,平均住院日缓慢下降,体现就医便捷性的如距离最近医疗单位的距离和时间等指标都逐渐得到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