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梦:国情顺势,时代遵行

中国梦:国情顺势,时代遵行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战略机遇期提出中国梦,可谓应时应势,而要实现中国梦,还要承担各种压力、困难和挑战,只有把这种自信转化为解决困难、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才能离梦想更进一步。

中国梦:国情顺势,时代遵行

1.时代要求提出中国梦

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梦,除了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在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方面的自信也空前增强,使中国梦的提出有了坚实的背景和依据。

我国在探索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充满艰辛,历经沧桑,在不断实践中才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从最初的开创到后来的完善、拓展,从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到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它的优越性不断彰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未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这条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事实雄辩地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有力地指导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定了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理论自信,这也是中国梦提出的理论背景。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道路和步骤上的指导;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核心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发展模式,也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制度的保障,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此外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不断得以完善,制度的功能更加完备,制度的成效明显增强,既保障了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与民族的团结,也推动着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既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也为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规范发展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梦的提出,源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发展,源于我们在发展道路、制度和理论方面的高度自信。在这样的战略机遇期提出中国梦,可谓应时应势,而要实现中国梦,还要承担各种压力、困难和挑战,只有把这种自信转化为解决困难、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才能离梦想更进一步。(www.xing528.com)

2.社会要求提出中国梦

广州海珠区的广州塔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各类问题和矛盾也接踵而至,有些涉及社会道路发展,有些反映社会结构失衡。比如当下收入差距的矛盾,人民群众期望廉政的激情与官员腐败之间的矛盾,低收入与高价位、高支出之间的矛盾,守法与违法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之间的矛盾,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矛盾,传统思维定式与经济大环境波动性变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矛盾,先富阶层与贫困人口之间的矛盾等等,归纳起来,主要是社会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城乡关系问题、人与生态问题、种族与民族问题、国人的精神信仰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叉,关联密切,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如人口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短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严重的失业问题。此外,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人们对物质的欲求,社会诚信意识和人们之间的信任度整体降低,重建社会道德价值规范迫在眉睫。

社会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向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付出的必然代价。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所以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决策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5]。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找到相应的切入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方面,同时抓好体制改革和规范建设;在对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方面,同时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应该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公共权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使人民获得最大的利益和满足;其次,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原则,改革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建立和健全全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和道德水平,改进服务态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而缓解城乡矛盾;再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培养公民社会共同体意识,尽最大努力防止因各种社会问题造成的社会道德的滑坡;扩大政治参与,推进民主政治化进程和法制化建设,保证公民享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维护法律的权威。此外,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当然,要全部解决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努力构建人民期盼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