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梦: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

中国梦: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在不同的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集中反映。与时俱进和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两个重要特点。这种愚公移山的坚韧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有力法宝。

中国梦: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在不同的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集中反映。这些被提炼和概括的精神是一定时期集体或个人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生动写照,人民为了纪念或者更是为了传承发扬这种精神,便将这种精神浓缩为一种概念。

与时俱进和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两个重要特点。这些集中和浓缩化了的精神在当代虽然显得更为突出,但中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层层积淀的。历史上形成的民族精神是现实中民族精神的基础,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已有的众多提炼和浓缩的民族精神,在今天仍然被传袭和继承,但却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和现代意义。所以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精神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和聚合。

当然,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的不同,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主要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所指,这些凝练和聚合了的精神只是当时主要民族精神的一个抽象和代表性符号而已。

民居大门上的“耕读传家”匾额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孕育其中的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也非常丰富,种类之繁多,涉及之广泛,很难详陈备至。但总体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民族精神主题,如人本精神、抗争精神、包容精神、统一精神等。

修身养性的人本精神。在古代民族精神中,儒家的“修身”是各类文献典籍中涉及最多的,可见“修身养性”对古人来说是安身之本、治国之魂。如“自强”精神、“诚信”精神、“知耻”精神、“厚德”精神、“重仁”精神、“贵和”精神、“敦亲”精神、“尚勇”精神、“节俭”精神、“守贞”精神、“奉公”精神、“务实”精神等。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儒家精神不能缺少的,如礼仪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封建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的,所以,儒家精神贯穿中国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礼在古代是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活动的准则或制度,如典章、礼制、制度,也用来指尊卑贵贱、亲疏远近等,它是古代人的行事准则,古代许多重大活动都要用礼,如皇帝祭祀、登基等。当古人说“礼崩乐坏”,那将是一个国家兴衰的标志。“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就是关心、体贴、宽容、帮助他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的提出对中国古代影响是很大的。如此的人本精神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民族精神中道德的起点和基石。

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普通民众从没间断过对强权和暴政的反抗。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独立、自强的本性。商周时期,商朝的民众倒戈攻击纣王,秦代的陈胜吴广起义等都是最好的例证。

多元一体的包容精神。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在中国民族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最终逐渐走向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虽然期间有民族矛盾,但民族融合的总潮流始终是主要和主导的,各民族若没有包容和宽容性,56个民族就不会这样融洽地相处。这种民族的包容性影响到个人的包容性,中国人民的善良和爱好和平是在这种包容性中慢慢形成的。

追求和合的统一精神。从夏朝到秦代,中国版图从整体上来说是分裂的。商周的战争主体来说是为了统治者自身的势力范围,但这无形中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局部的统一;春秋战国更是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兼并作战,而受其害最深的依然是平民百姓,人心思稳、国家统一成了时代的主题,这造成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家学说献言献策,寻求治国之道,儒家“定于一”的大一统思想最深得民心;国家统一已经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秦王朝也是时代的产物。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

顽强不息的坚韧精神。中国人民的坚韧和顽强是举世闻名的,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在神话传说中传达和提倡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坚韧顽强精神,这一精神一直泽被后世,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有力见证。中国人民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的生活,一直勤劳奋斗在各个领域。农民为了能养家糊口,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长年劳作在野外,他们像老黄牛一样毫无怨言地生活着,虽然受尽了地主的压榨和盘剥,但辛勤劳动的姿态从没有改变,正是这种骨子里的顽强和坚韧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被秦代派去戍边的士兵和农民面对的是背井离乡和一片荒凉,但他们坚韧顽强地用自己的双手一寸寸拓广了中国的版图,保护了边关地区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这种愚公移山的坚韧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有力法宝。

愚公移山

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中国哲学一直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精神、自然精神。这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的反映,“太极”就是一种阴阳平衡、天地和谐。和谐是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和谐也是以德治国的道德要求。社会中,只有有了人人平等、以和为贵的思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友好相处,一个民族才能蓬勃发展,一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民族精神也非常丰富,谁要穷尽其思想,那只能是望洋兴叹,这里概括的也是常见的和人们常提到的一些基本民族精神,当然通过这些古代的基本民族精神可以管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不断的发展中总结和完善的,不是一时一世的,是长期滋养和培育民族道德、民族审美和民族价值观的,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我国精神财富的宝贵源泉。(www.xing528.com)

近代中国经历了狂风暴雨般的社会变革,社会性质由封建半封建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基础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过渡,革命运动由维新运动转向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些特点决定了近代的民族精神主潮是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和发愤图强的“科学民主”。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中,爱国主义从来就没有缺失过,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和内核而永远是无法替代的。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虽然,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但希望国家强盛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基本点还是不变的。在古代,爱国主义常常是狭隘和有局限的,这种爱国更多的是对本民族或本团体、本部落的保护,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防御,也是一个小国对另一个小国的抵抗。从狭隘的爱国主义角度说这是值得点赞的,因为其保护了一些民族和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但这和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是有差别的,现在通指的爱国主义一般指广义的,即中华民族保家卫国反抗帝国主义入侵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近代中国,国家生死存亡的现状和国家性质的改变将中国人民推向了风口浪尖,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达到了空前的高涨,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定义和阐释。从近代史以后,爱国主义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主调和民族精神的内核。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屈辱的历史和圆明园的大火教会了中国人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自始至终,中华民族将爱国主义放置在民族精神的第一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将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东方睡狮觉醒的呐喊,是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精神写照。

1840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太复杂的一年,这是中国历史的重大分水岭。这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标志,也是泱泱中华走向近代屈辱历史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社会性质改变了,中国的“天朝上国”梦被改变了。两次鸦片战争促成了三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从此,全中国人民日复一日地为帝国主义卖命,为帝国主义还清债务。自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中国就成了砧上的鱼肉、狼口的绵羊,整个中华民族的版图都成了西方列强的蚕食计划,八国联军的入侵、中日甲午战争更加速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灭亡。封建王朝的灭亡,既是历史前进的选择,也是封建王朝自身昏庸腐朽的结果。危难见英雄,中华民族是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伟大的民族,那些民族的脊梁和人民大众一道用他们的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捍卫着国家和民族的主权和尊严林则徐的一把火令英国人心惊胆战,他们欲除之而后快;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让八国联军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和斗志;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浴血奋战让帝国列强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和意志。虽然这些都以失败告终,但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更衬托了民间力量的强大和民族精神的气贯长虹。

科学精神在近代是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实,中华民族精神中一直不缺乏科学和创新精神。炼铁技术、瓷器、丝绸、浑天仪地动仪圆周率四大发明等每一样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古代并没有人把科学和强国联系起来,之前的科学创新都是个人或民族的自发或无意识行为。但近代以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让中国有识之士才将科学和兴国联系了起来,并大力倡导和身先士卒地去学习研究。鸦片战争促醒了中国一些有志之士看到了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的落后,于是,他们掀起像西方学习的一股热潮。林则徐、魏源等为先驱者。《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先进技术和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书。在该书中,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科学思想。这促成了清朝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虽然这些技术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现状,但对中国正视自己的落后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思想却有了很大的推动。

民主精神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产物。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观念的渗透,如一个脓包的中国封建体制已经不合时宜,在相对民主自由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其显得是那样迂腐和落后,于是一些有识之士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体制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个民主的国家是少数人服从多数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来管理国家,这和“君权神授”的皇帝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的封建帝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封建王朝走向灭亡已经成了必然趋势。但面对强大而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中国先进人士追求民主的道路艰难曲折,甚至为了民主,中国许多进步人士牺牲了宝贵生命。最有代表性的运动便是“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戊戌变法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之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更是将推翻帝制,建立文明、民主、自由的国家作为具体的行动纲领提了出来,“民权”就是要让多数人享有选举、宗教、立法等的平等自由权利。虽然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民主自由的精神从此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孙中山先生

现代民族精神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华民族精神又被时代赋予了一种血与火的战争精神。它们层层递进,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的总结和升华。此时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出艰苦拼搏、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争取个性解放的自由民主精神,以及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抗日精神。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巨大财富,是中国国情和历史赋予的特殊精神,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不仅仅在革命年代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同样需要这种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已经成了一种符号和标志性精神,融合了中国人民团结进取、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等宝贵的民族精神。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革命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至少包含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以及谦虚谨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群众、不畏艰险、敢于战斗、勇于胜利的精神。

近代以来,自由民主精神就成了又一个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虽然,自由民主的道路非常艰辛,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几代人用血肉之躯硬是给子孙后代凿出了一条民主自由的光明之路。辛亥革命的民主自由火种点燃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勇气和激情。从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无数革命先烈视死如归、前赴后继将争取民主自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中国现代史最终完成了这一艰巨而无比神圣的使命。新文化运动是以文化启蒙的形式开始的,但它反映的思想和深远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文化启蒙的范畴,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这是有道理的。当时,国外,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的步伐,西方列强又在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已是势在必行,于是,1917年爆发了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并提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即“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是现代民主自由的先声,之后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解放战争更是将民主自由运动推向了纵深和高潮。经过八年的抗战和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民主自由的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踏上了一个新的征程。

三十年的中国现代史,抗日战争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八年的抗战,既显示了中国的积贫积弱,也折射了中国人民的气节和精神。八年抗战,形成了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拼搏、奉献、团结、自强是抗战留给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战争经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时全国上下出现了新气象、新特点、新人物。此时的民族精神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开,其中主要体现为拼搏精神、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和求是创业精神,中国人民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当家做主人的主人翁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涌现出一批批感人至深的奉献精神,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其核心为科技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中国建设中,工人阶级表现的大庆精神就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领导干部表现的焦裕禄精神就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精神。焦裕禄同志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代表,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主义精神、一心为人民做公仆的乐于奉献精神、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都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灯塔,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实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起着重要的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变革,中国人民在情绪高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收获了成功和喜悦,又要面临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这时期的民族精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审时度势;既要创新求变,又要踏实肯干。此时主要形成以爱国主义为内核、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国家强盛、社会文明、人民幸福的需要。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形成了宝贵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战胜困难,扫除障碍,大步跨向新世纪的时代精神,是我们民族最美好、最高贵思想品格的集大成。应变突发事件的抗击“非典”精神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代表新时期中国科学水平的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这些宝贵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人民稳扎稳打,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并最终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这些与时俱进的宝贵精神是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的时期焕发出不同的光彩。这些精神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的,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这些浓缩和提炼的精神概念不是独立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上,而恰恰包含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生动总结和升华。这众多的高度概括精神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这道生命长河,不断激起民族进步的浪花和民族复兴的水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