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果核心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果核心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大解放、各种观念形成、多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并逐渐走向融合的时代。这些因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大发展。特别是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逐步形成了士族文化。战国时期的争鸣与融合,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果核心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奴隶制逐步衰亡、封建制逐步产生的时期,是周天子失去统治力量,但尚保持周朝国号与年号、诸侯相互争夺和兼并的大动荡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基本成熟的时期(基本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孙子兵法》的产生)。这个时期的战争主要有两种:一是奴隶制国家分封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与争霸的战争;二是新兴的封建势力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各阶级、各国家、各政治集团的生死存亡,因此对军事问题的研究得到了社会广泛的重视,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异常活跃,不但军事家谈兵论战,政治家、外交家以及各种流派的思想家也在研究军事问题,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这时,“学在官方”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私学”蓬勃兴起。

由于诸侯相争,战争不断,加上各国地理位置、历史传统、思想渊源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各诸侯国的统治政策的不同,文化的地域特征逐步鲜明和突出。同时,战争的频繁、军事的发展与各诸侯国的命运密切相关,迫使各地区的思想家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军事,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带有区域文化特征的军事思想应运而生。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地域文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这四种区域文化上:齐文化、鲁文化、楚文化秦晋文化。

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大解放、各种观念形成、多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并逐渐走向融合的时代。其间,军事思想空前活跃,兵书大量问世,军事思想经历了交锋与融合的过程。从《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看,从西汉之前到西汉传世的53家790部兵书中,大部分是战国时代的著作。其中,流传至今的,大部分也出自战国。当时,诸子百家无一不谈兵,在儒、墨、道、法、杂家等诸家的学术典籍中,谈兵论战之语比比皆是。这些因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大发展。特别是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逐步形成了士族文化。士族文化是一种以“士”这一社会阶层为主要载体的新生文化,它比贵族文化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而在战国初期战胜并取代了贵族文化。新出现了士创立学派、周游四方、议政谋政,抛出社会改革方案并实行改革,参与甚至主导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活动。士族文化的这种特点,使得诸种学说、方案的争锋成为可能。面对当时纷乱的社会现实,如何治世、变法、整军、作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引用前代先贤之书,有的以某一学派后学的身份出现,有的则创立新的理论与学说。这种局面的出现,推动了思想的相互批判与吸收。战国时期,齐国建立了稷下学宫,为学术上的交流、争鸣提供了条件,营造了氛围。在争鸣交锋中,不同学派的军事思想呈现融合的趋势。战国晚期的《六韬》《管子》《荀子·议兵》《吕氏春秋·议兵》等著作,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了秦汉时期。(www.xing528.com)

战国时期的争鸣与融合,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继《孙子兵法》之后,战国时期的兵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它们在继承《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将帅修养和军队组织、训练、纪律、奖惩制度、指挥、侦查、通信等方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