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教材,选题来源与发展

小学教育专业教材,选题来源与发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选题的来源通常有:(一)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选题实践出真“题”,实践中的问题是研究问题的主要来源。(二)从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中选题在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生动活泼、欣欣向荣的教育改革实践,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小学教师来说,选题时要将学习理论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从能否运用、验证、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这一角度考虑。

小学教育专业教材,选题来源与发展

一般来说,选题的来源通常有:

(一)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选题

实践出真“题”,实践中的问题是研究问题的主要来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是教育的动力源,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来建构人的可能生活,生活的空间即教育的空间。因此,应审时度势,根据社会的需要,看清时代的潮流,选择当前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几年以前吕淑湘先生曾在报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年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这是多少年来存在的现象,大家见惯了也不认为稀奇。可是吕叔湘先生却在大量的学习时间与低下的学习质量之间发现了矛盾,提出了问题。问题提出后也有不少人为之震惊,于是近年来就有不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研究实验,有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4]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应当如何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与提高工作的质量呢?这里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当前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这必然将带来了大量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针对“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写了一篇文章《“集体备课”中的“忽视”》,指出:(1)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2)重视“集中”,忽视平时的“交流”;(3)注重“课前”,忽视课后的“反思”。这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实际上,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思考,就会发现许多矛盾和困惑,就会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样,将会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地积累研究智慧。

(二)从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中选题

在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生动活泼、欣欣向荣的教育改革实践,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理论的发展不仅应揭示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还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要探讨学科建设中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还要对已有的教育理论系统观念和结论进行批判,等等。因此,从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中选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像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改革研究,源自主体教育理论和教育主体哲学的研究;美国学者戈尔曼提出的情商理论,启发了不少地方开展情商教育方面的研究;建构主义心理学现在成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小学教师来说,选题时要将学习理论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从能否运用、验证、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这一角度考虑。如有位教师在学习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后,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里面提到:(1)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不是考的法子;(2)学的法子要根据用的法子,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交流;(3)考的法子要跟着用的法子,考试为达成学习目的服务;(4)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5)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展外语教学。这体现了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三)从研究文献中选题

通过查阅与评价研究文献,能够了解到当前研究中集中的焦点问题、已有研究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值得研究等等,在问题的空白处、错误处、不足处选取一个课题来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学习到前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而且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阅读,注意积累,并对问题有所思考、有所反思。

例如,一篇文章《完美与否,自然就好!》中写道[5]

“拜读了《中国教师》第138期贺国春老师的大作《公开课应拒绝‘完美’》和139期丁徐华老师的争鸣之作《公开课应拒绝‘完美’吗?》,很受启发。贺文的观点认为‘公开课应该拒绝完美,拒绝作秀’;丁文观点则认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追求’,‘绝不应谈完美色变’。本人则认为:完美与否,自然就好!(www.xing528.com)

1.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公开课也不例外

2.从美学观点看,不完美有时是另一种形式的完美,是一种独具美学价值的美,是所谓‘残缺美’。

3.完美与作秀无关。

4.完美与否,自然就好。”

(四)在研究过程中选题

随着研究的进行和深入,我们将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线索和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遇到的各种意外事件,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此外,由于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工作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这些问题无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意义,因此,也可以从工作中的困难与缺点、存在的错误认识中去挖掘课题。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对“集体备课”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对“集体备课”这一问题存在认识偏差,于是撰写了文章《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指出存在的问题是: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现象二: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现象三: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现象四: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他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集体备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