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本土化研究揭示影子银行问题

中国本土化研究揭示影子银行问题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部分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也在关注中国影子银行问题。夏尔玛指出了中国影子银行风险与“雷曼”案例的不同。张和巴内特论述了中国财政脆弱性和地方政府的影子银行风险。

中国本土化研究揭示影子银行问题

其一,我国影子银行概念从混乱走向清晰。国内学界对我国影子银行界定曾存在长期的争议,易宪容(2009)、袁增霆(2011)、李杨(2011)、卢川(2012)、李若愚(2013)、刘煜辉(2013)从影子银行界定的最窄口径、较窄口径、较宽口径和最宽口径做出过不同研究。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即所谓“影子银行基本法”,首次从官方层面厘清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与监管。

其二,关于我国影子银行特征、风险及发展的研究。近年来,部分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也在关注中国影子银行问题。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博斯特(Borst,2014)绘制了中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影子银行风险地图。夏尔玛(Sharma,2015)指出了中国影子银行风险与“雷曼”案例的不同。张和巴内特(Zhang & Barnett,2014)论述了中国财政脆弱性和地方政府的影子银行风险。国内相关研究首先规范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成因和监管对策,如王浡力、李建军(2013),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16);其次,部分学者基于国外的教训与启示分析我国影子银行问题,如巴曙松(2015)、李建军、乔博、胡凤云(2015)等;最后,部分学者逐渐深入实证性研究,如王守贞和于明(2013)评估了影子银行系统的总体风险,孙国峰和贾君怡(2015)用扣除法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度。(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