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军争第七:说兵论道,智胜谋赢

军争第七:说兵论道,智胜谋赢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事先懂得正确运用以迂为直策略的一方就能胜利,这就是军争所应遵循的原则。

军争第七:说兵论道,智胜谋赢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译文】

孙武说:大凡用兵打仗的一般规则,从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到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再到开赴前线与敌人对垒,这中间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与敌争夺先机之利,掌握战争主动权。争夺先机、掌握主动之所以困难,是由于要变迂远为近直,变不利为有利。所以,要采取表面迂远的进军路线去迷惑敌人,并用小利去引诱敌人,使之迟滞。这样,即使在敌人之后出发,也能比敌人先到达战地,这就是懂得变迂远为近直的策略。

【点睛之笔】

战事之争,贵在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市场竞争,贵在争夺营销中的有利条件。

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抓住有利条件,基本的思路就是想方设法用利益诱惑干扰对方的行动,让对手“丢了西瓜捡芝麻”,而自己趁机后发制人。

让对手偏离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就是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

确保自己不受诱惑,不偏离正道,就是在争取主动权。

【原文】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译文】

所以,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若驱全军之众并带着所有物资装备去与敌争利,那必然会行动迟缓而错失良机;若弃其所有,轻装前进与敌争利,则辎重必为敌掠而遭受损失。所以,若收起铠甲急速进军,日夜不停,加速行进,奔走百里与敌争利,那就会使三军主将被擒,况且强壮的先行,疲弱的掉队落伍,一般情况下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到达,全军覆没在所难免;如果奔走五十里与敌争利,则前军主将会遭受挫折,且一般情况下只有半数的人能到达;即使奔走三十里与敌争利,其结果也只能有三分之二的人到达。所以,军队没有辎重装备就会失败,没有粮草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同样不能坚持作战。

【点睛之笔】

凡事都要看两面,因为利害并存。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一定要防范可能同时出现的风险和危机。

不顾一切地追逐利益,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在利益面前学会取舍,懂得进退,才是明智之举。

不做赔本生意,也包括不使自己陷于困境、进入险境、走到绝境。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译文】

所以,不了解列国诸侯的战略意图,就不能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和沼泽地理情况,就不能行军;不用向导,就不能得地之利。因此,用兵作战应以诈谋权术为策略基础,以是否有利为行动原则,并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的分散或集中。所以,部队行动神速,有如飙风之疾;部队行进舒缓,其行列齐肃,有如林木之森然有序;当其侵袭进攻敌人时,有如烈火之猛,不可遏止;而当其屯兵固守时,则如山岳之固,不可动摇;当其深密藏形时,有如阴霾迷漫,莫辨星辰;而其一旦行动,则如霆雷之威,触之者折。抄掠乡野,要分飨部众;而开土拓境,则须分兵扼守。总之,要权衡利害得失,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事先懂得正确运用以迂为直策略的一方就能胜利,这就是军争所应遵循的原则。

【点睛之笔】

市场竞争有三点要注意:不清楚对方的真正意图,不要轻易与之结交;没搞清楚外部环境,不要轻易采取行动;要想获得地利,就必须找到影响地利的关键人物。

从“兵圣”的论述中,我们总结出现代商战的“三要”原则:要善于隐藏自己的真正意图;要确立一切以利益为目标的原则;要灵活配置要素资源。

从兵法中我们体悟到现代组织执行力的六大准则:行动迅捷有效率;行动稳健有秩序;执行到位求完满;意志坚定有境界;部署周全无漏洞;出手不软有力度。

如何提升执行力?兵法给出的答案是:

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励:只有让大家分享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大家才会团结一心,全力以赴;

严格有效的权力制约:既然是组织行为,就必须强调组织管理原则的刚性,执行命令不能打折扣;

灵活多变,相机而动:能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措施和行为,机动灵活。

【原文】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www.xing528.com)

【译文】

《军政》中说:“在战斗中用语言指挥听不见,所以就使用锣鼓;用动作指挥看不见,所以就使用旌旗。”锣鼓、旌旗的设置和使用,是为了统一全军号令,便于指挥。全军部众既然统一听从号令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就不能单独前进,怯弱的将士也不能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部众作战的一般原则。所以在夜间作战多使用锣鼓,在白天作战多使用旌旗,之所以要变换使用这些信号,都是为了适应部卒的视听。

【点睛之笔】

现代组织管理系统有简有繁,有大有小,但其衡量指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有效的管理系统才是有用的,也才是科学的。

建立管理系统的目的和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统一大家的意志和行为。不能统一大家意志和行为的管理系统,就是无效和无用的。

组织管理系统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应变性,以便在不同情况下灵活运用并发挥其应有作用。没有哪一套管理系统能够适用于所有情况。

管理系统、指挥方式、政令渠道、监督机制,都必须视环境、条件、对象、地点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是适应性。

既然管理系统是为了统一大家的意志和行为,那么就要确保政令的统一性、唯一性和权威性,决不允许政令不一、政出多门、政令矛盾。

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多部门联合发文,但不要联合指挥、联合执法、联合监督,必须确立一个领导核心和主管部门。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译文】

军队的锐气可以使之衰懈挫伤,将帅的意志和决心也可以使之动摇。军队初战之时,士气比较旺盛,经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懈怠,到最后阶段就完全衰竭。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待其士气懈怠和衰竭之时再进行攻击。这是掌握军队士气变化的一般法则。以我军之严整对待敌人之混乱,以我军之沉着镇静对待敌人的轻躁喧闹,这是掌握军队心理变化的一般法则。以我军靠近战场之近直对待敌人长途跋涉之迂远,以我军之从容休整对待敌人之奔走劳顿,以我军之饱足对待敌人之饥饿,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的一般法则。不要去拦截军容齐整、部署周严的敌人,也不要去攻击阵势堂皇、实力强大的敌人,这是掌握应变策略的一般法则。

【点睛之笔】

治军莫过治气、治心、治力、治变,也就是掌握士气、掌握心态、掌握力量、掌握变化。用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就是调动积极性以激励斗志,调整心态以激发意志,调整力量以激活精神,掌握时机以变中求胜。

在竞争中与对手较量,治气当避锐,治心能静待,治力可以逸待劳,治变不击强。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敌人占据山险,我方就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丘,我方就不要正面攻击;敌人假装败退,我方不可跟踪追击;敌人士气锐盛,我方不可进攻;敌若以利诱我,我方不可贪取;敌若归师回国,不可阻击拦截;包围敌人,须留出缺口;敌若陷入绝境,不可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一般法则。

【点睛之笔】

孙武兵法所论,为我们在竞争中取胜而不犯错提供了多条可资借鉴的重要法则:

尽可能不要正面冲突;

尽量避免逆势而为;

不要被对手的假象蒙蔽;

不要在对手士气正旺的时候行动;

不要贪图小利;

给对手留一条生路,等于给自己留出发展空间;

永远不要忘记和迷失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核心利益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