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商业电影的崛起-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探析

中国商业电影的崛起-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探析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暂且先不说影片本身所引发的争议,他们向商业电影转型的这一动作本身,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就具有极大的表率意义。但是,这种大投资、大制作之于21世纪之初的中国电影市场境况来说,尚没有成为主流的土壤根基,而是需要拍摄出一批具有适度成本的商业电影来推动电影产业化进程。正是在主流化逻辑与大众化观念的引导下,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自我调整”与“对立调和”的跃升态势。

中国商业电影的崛起-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探析

其实,就商业电影的发展而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集资拍片作为国内制片业的主流趋势,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它的负面效应。中国电影丧失了一次按照电影市场规律推动电影市场完全走向市场化的机会,也失去了发展商业电影的一次良机。90年代中后期,艺玛公司和冯小刚贺岁片受到业界关注,然而“冯小刚热”的背后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商业电影的“贫乏”。进入21世纪,电影体制的改革和民营资本的活跃为撬动和搅热商业电影提供了契机,张艺谋以其《英雄》率先完成从“艺术电影”向“商业电影”的转型,陈凯歌也认识到“从一个社会的、工业的角度看,中国电影急需商业电影”,[4]《无极》便成为其商业化路径探索的产物。暂且先不说影片本身所引发的争议,他们向商业电影转型的这一动作本身,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就具有极大的表率意义。但是,这种大投资、大制作之于21世纪之初的中国电影市场境况来说,尚没有成为主流的土壤根基,而是需要拍摄出一批具有适度成本的商业电影来推动电影产业化进程。这样的主流商业电影从创作、发行、放映到之后的电影产品开发都需要遵循着市场需求来运作,它们能否最大化地将市场潜力转化为市场现实,能否根据中国本土观众的观赏期待,选择满足其观赏快感的创作类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电影能否摆脱市场困境和瓶颈。

自2003年全面化产业改革以来,得益于政策积累与各路资本推动,中国电影以超过30%的复合性增长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跃升为并稳居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其中,“主流电影作为电影市场的主体,其创作类型日趋多样、题材愈加丰富,不少影片开创了新的电影语言类型与文本样式,在电影市场上取得良好的回报,成为我国电影产业的重要增长点”。正是在主流化逻辑与大众化观念的引导下,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自我调整”与“对立调和”的跃升态势。一方面,三足鼎立格局出现内部的对流与融通,即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商业电影的主流化、艺术电影的市场化,它们以不同路径突破原有场域的藩篱,在交叠碰撞中观照不足并弥补短板,以主流文化价值观为轴心共同完成了面向大众化的自我调整。另一方面,它们试图调和乃至消市场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票房与口碑以及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或对立或紧张的局面,以日常化、人性化、细节化的表述策略弥合主流话语场域的内在裂隙,将主流价值融于个体体验以达成某种“最大公约数”,在情感记忆、文化认同与在地经验的助力下,试图实现历史与当下空间的自由穿梭与认知契合。(www.xing528.com)

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主流商业电影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孜孜不倦地探求良性互动的电影生态体系,积极助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电影创作格局的生成。如今,中国电影产业政策日渐完善,电影市场生态趋向优化,创作主体完成新老更替,新力量与新势力蓄势待发,中国电影产品结构渐趋浮现出“以类型电影为基础,以国产商业大片为支撑,以中小成本电影为补充”的稳定梯形模态,为国产主流商业电影的理性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