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艺术:二十世纪以来的探析结果

中国电影艺术:二十世纪以来的探析结果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3月5日,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工匠精神”,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由此,“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发展创新理念,成为时下“双创”机遇期各行各业推动“品质革命”的风向标。它试图以“德艺”“创意”及“师道”等哲理内蕴冲淡充斥于中国社会肌理间的浮躁气息,在烙有互联网气质、商业精神的消费时代推崇和呼唤匠人精神

中国电影艺术:二十世纪以来的探析结果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工匠精神”,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由此,“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发展创新理念,成为时下“双创”机遇期各行各业推动“品质革命”的风向标。它试图以“德艺”“创意”及“师道”等哲理内蕴冲淡充斥于中国社会肌理间的浮躁气息,在烙有互联网气质、商业精神的消费时代推崇和呼唤匠人精神,以期能够与当下倡导的绿色经济、供给侧改革、文化自信等战略命题中所内蕴的“强国”观念达成契合。其中,“工匠精神”在文艺领域也得到关注,讨论焦点则集中于“供给质量”“创新能力”及“匠人培养”等关乎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充盈着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无限希冀。

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其定义,一是从狭义上对其定义,即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手艺、职业素养等方面追求的理想境界,实际上,就是工艺文化中提倡的“匠人精神”,对“工匠精神”的传承;而是从广义上对其定义,即工匠精神是指将产品的质量作为其目标,利用先进的技术,融入创新的理念,从而创作完美的作品,也就是说,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在每个行业存在的职人精神,还是一种社会发展准则——规范商业伦理。实际上,如果具体的说,工匠精神是指在进行工艺制作的过程中,创作者或者生产者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有他们始终坚定的、认真的工作态度,其所追求的是一种价值理念。总而言之,“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社会价值观,是一种始终坚持不懈的态度。

纵观中国历史,我国的工匠文化传承了数千年,这些能工巧匠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对中国文明最好的传承,他们将这种精神融入作品之中,成为了传世的经典。在这些作品之中,除了丝绸、陶器等细腻精美的物件,还有诸如《红楼梦》《雷雨》等艺术精品,这些作品很好的将中华文化的自信呈现出来。显而易见,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正是这些带有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所赋予的。

纵观中国历史,不论是哪个行业,都有很多的能工巧匠,然而缺少的是对工匠的尊重。中国历史上各行各业并不缺少能工巧匠,但社会上缺乏对工匠艺人的普遍尊重,也匮乏守护匠人传统的自觉意识。在传统社会“崇儒尊孔”思想盛行,中国人的职业观囿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桎梏,更倾向于“学而优则仕”的价值理念,甚至唯“八股科举”是瞻。“君子不器”的思想根深蒂固,这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尤为明显,他认为工匠多文盲,无法从理论中受益,是粗俗肮脏、备受欺凌的最底层,作为社会精华的精英们,对匠人工作往往避而远之由此,相较于将工匠精神上升为科学和哲学理论的西方国家,中国社会沿袭了轻视匠人精神的传统思想,钳制了匠人抵达“非常之功”彼岸的观念系统。事实上,在传统社会秩序下,相较于市场利益,匠人们更注重艺术价值和技艺传承,彼时本土工匠雕琢出的世界瑰宝、高端工艺品便可为之立此存照。然而,清朝闭关锁国引致中国长久陷入物质贫乏的泥沼之中,大众生存需求渐趋占据主位,工匠精神自此黯然退场。新时期之后,工匠精神虽依稀重现却难再成气候。尤其是90年代市场经济崛起,社会环境急遽变迁,产品的市场价值超越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山寨产品泛滥,工匠精神已然不见踪影。(www.xing528.com)

自从二十一世纪开始,随着全面产业化带来电影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消费主义文化,并在利益的唆使下,在文化市场迅速蔓延。由于文化市场被浮躁的气息所侵染,因此缺少了专注于技艺的工匠精神,出现了诸如造假、模仿的现象,在同质化的背后,创新力、想象力缺失。基于此,我们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并没有得到传承,即使是市场消费升级,工匠精神被忽略了,陷入窘境。

诚如有学者所言:“中国的工业文明姗姗来迟,因而现今我们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修补中国在早期工业文明时的缺失。现代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已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特而精、特而优,这就无形中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一批注重高品质、高性能而不吝高价格的中国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他们也会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提倡工匠精神应该也必将成为我们社会的自我追求。”[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