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创作新格局:二十世纪以来发展探析

中国电影创作新格局:二十世纪以来发展探析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21世纪以来的电影创作领域,中国式大片与中小成本电影以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姿态活跃其间,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合拍摄制渐成大势,以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特征成就了我国电影创作的繁荣景观,满足了不同层面的观众需求。

中国电影创作新格局:二十世纪以来发展探析

纵观当下,置于美学文化社会历史场域空间加以审视的电影思潮,呈现出不同层面的性质和特征。“当维特根斯坦把‘美’和‘美的’有意加以区分时,不仅仅只是强调了‘语言’对‘对象’的塑型作用,而且突出了思维方式的转换对研究所带来的非同寻常的意义。”[1]现如今在资本/经济逻辑大行其道的时代,电影思潮的“另一副面孔”逐渐浮出水面,即撩开长期为人所轻忽或遗忘的“产业化”面相,突显出电影的商业属性与工业性质。电影领域里的产业化思潮,渗透着资本、艺术与市场等多种因素的交锋、角逐与博弈,成为研究21世纪以来电影发展所不容忽视的重要维度。可以说,电影思潮以其复杂性、多样性和易变性呼应着本土电影的急速演变,与纷繁的社会思潮交相辉映,折射了日趋复杂的社会文化景观。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潮流下,放置在资本逻辑和市场逻辑里考量的电影思潮在与其他思潮的融通中日渐淡化政治色彩,于对流与互动中走向“综合创新”与“中西调和”,激荡出具有跨域性、跨界性的多元化电影文化景观,孕育出气象一新的电影。创作实践与大众集体认知,观众群体相应地遁入广域性、开放性、多元化和个体化的审美场域中,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以理性(或非理性)相交织的“批评”或“舆论”姿态参与到电影思潮的流变中。

众所周知,中国在跻身WTO之后跨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中国电影体制与市场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中国电影创作显映出愈加多元化的景观。纵观21世纪以来的电影创作领域,中国式大片与中小成本电影以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姿态活跃其间,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合拍摄制渐成大势,以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特征成就了我国电影创作的繁荣景观,满足了不同层面的观众需求。“互联网+”的新时代,商业与艺术二元对立的传统电影生产思维方式被改变,中国电影产业正经历着多元共生的大转型。随着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产业的持续升级换代,国产电影市场逐步摆脱了“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兼具人文精神内涵和商业价值的现代产业体系业态初步形成,国产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格局浮出地表。(www.xing528.com)

近年来,伴随着政策、资本、技术等多元力量的交织、渗透与博弈,社会文化生态日趋显现出复杂的样貌,兼具“意识形态”和“文化商品”双重属性的电影,动态性地描摹出在艺术、文化、产业及工业等领域的多重面相,也相应地裹挟进驳杂的认识体系和喧嚣的舆论生态中。电影生存环境的跃迁带动电影观众的持续调整,中国电影蜕变与革新的历史就是其电影观念不断演进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到90年代的市场改革,再到21世纪以来的产业化浪潮,中国电影在美学观念、艺术观念、文化观念及产业观念等层面发生了巨大变革。历史证明,只有实现电影观念与产业实践的良性对话、电影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的握手言和,才会碰撞出良性互动的电影生态体系,也才会建构起在主流价值观引领下的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