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能力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能力探究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探究式教学必须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建构性是探究式教学的显著特征。因此,自主性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本质特征。所以,指导性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的自我评价对评价的要求较高,评价的真实性影响着探究式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六种特征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其有机组成彰显了探究式教学的内涵。这六种原则相互支持、相互作用,原则之间密切联系,对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能力探究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一)科学

陶行知先生说:“问题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开展探究式教学必须围绕问题展开研究。事实上,在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时往往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欲望。好的问题,首先一定具有科学性,还要讲究问题的严谨性、与生活是否贴切。同时,如何引诱学生发现问题,引起学生的疑问,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进行思考,还要讲究科学的问法。认知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他们现在的学习,所以教师的设问要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遵从教育学、心理学、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才能收获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科学性是探究式教学的前提特征。

(二)建构性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自主建构知识、经验、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建构知识。知识具有客观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环境所建构的知识也不同,探究式教学强调知识的绝对主观性。因此,学生在建构知识中要占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建构性是探究式教学的显著特征。

(三)自主性

自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以来,教师的教育理念逐渐由他主性转变到自主性上来,这是一个进步的表现。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构建知识的权利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性的前提下,崇尚知识的建构,学生享有和承担自主建构个人知识的权利与责任。没有自主性无异于灌输式教学。因此,自主性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本质特征。

(四)指导性

探究式教学在科学的前提下,注重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但是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良莠不齐,所以探究式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也要有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自身角色,注意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所以,指导性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协同性

科学知识的形成不是依靠个人力量完成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团队配合,这就要求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强调不同主体间的交流合作。在强调个体自主建构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交流、协商,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互联网媒介之间等的交流,因而协同性是探究式教学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探究技能,形成一个有共同目标的探究共同体,即发挥团队的力量。

(六)评价性

探究式教学的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靠终结性评价的单一局面。学生的自我评价对评价的要求较高,评价的真实性影响着探究式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说,评价是探究式教学进步和发展的保障,所以评价也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评价方式科学全面,学生就能更好地全面发展;评价方式片面,学生就不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

探究式教学的六个显著特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主性处于核心位置,科学性好比头颅,建构性和指导性是左膀右臂,协同性和评价性是两条腿,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能动的整体。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是探究学习的目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还要学会发掘知识技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是建立在科学活动的基础上的,探究的科学性是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探究的自主性是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灌输式”教学的显著标志。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同时需要协商和合作,然而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各有不同,为了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性,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的指导应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核心。形成性评价则是探究式教学的焦点和难点,是探究式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如果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那探究式教学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无异于应试教育,因而形成性评价是探究式教学持续良性运作的保障。这六种特征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其有机组成彰显了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二、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从产生发展到成为教育舞台的“明星”,其理论思想是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时期具有新的意义。冰雪的消融,化来的是春天。今天,中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建设教育强国任重道远。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如果再认为教育是最难“撼动的顽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国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变告诉我们,要向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落实到探究式教学上,可以说是对探究式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探究式教学的原则也要提出更加符合发展的新要求。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次,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应该注重对整体动态的把握,应该对探究式教学进行全面思考,不能只就探究论探究式教学。最后,要把探究放在整个教育的普遍联系中,要把探究式教学实施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唐智松博士根据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归纳概括出探究式学习的六条原则,即目标性原则、主题性原则、环境性原则、方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终结性原则。这六种原则相互支持、相互作用,原则之间密切联系,对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出发,也为我们的研究学习提供借鉴。任长松研究员提出了探究式学习十八条原则,这些原则囊括了我们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徐学福教授指出,当前的探究学习吸收了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和科学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说,今天的探究学习与历史的探究学习相比,更加关注人,强调概念转变,更加注重社会结构。依据以上讨论,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学科中的应用还应该注意以下三条原则。

(一)实质性原则(www.xing528.com)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教育的本质,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以往的探究式教学有时探究的躯壳太多、实质太少;探究成功的太多、失败的太少;探究过程中顺从的太多、批判的太少;探究技能讲得太多、掌握得太少;缺少探究的“真”,探究的思想和精神荡然无存。科学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它们常常出错。科学知识是在不停的纠错中逐渐接近真理,而不是达到真理。应用探究式教学,我们应该牢记探究的实质,追寻实质性的探究式教学,不能丢失实质性这一重要的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影响探究式教学运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即主要会受到授课教师、听课学生以及学习材料的影响。其中,授课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提及的几种因素以及其他一些潜在影响因素都需要教师来进行协调,做到统筹兼顾,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教学体系的综合性,深刻了解教学体系中各个部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紧跟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三)学科文化融合性原则

任何学科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服务,任何探究式教学归根结底都是为科学教学服务。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我们实施探究式教学是为了学好这门学科。不同学科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外显学科特性,内含学科文化。探究式教学在物理中的应用要建立在物理学科文化规范内才有意义。探究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标准或模式,但要与学科文化素养的要求相融合。这是探究式教学实施中教师要遵循的原则。因此,教师要深刻把握本学科文化的内涵,要具有把学科文化融入探究式教学中的能力。这是在我国教育新形势下,探究式教学遇到的新机遇,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三、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现状

探究式教学实施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式课堂有很大的改观,但仍有一部分教师难以将探究式教学落实到课堂上,在探究式教学的研讨和交流合作上仍需要做进一步的开展。当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探究式教学运用过度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毫无节制地采用各种形式,即便应用的方法不能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但教师依然将之滥用,导致课堂成为走马观花式的课堂,反而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事实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并非最优秀,也并非唯一的方法,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灵活把握,将各类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综合。

(二)探究过程简单化和程序化

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运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中,一般会经历问题猜想、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数据收集与处理、得出结论以及验证假设等几个步骤。但是,有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缩减其中的一些步骤。在没有全面理清探究内容和相关深浅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不知所云,缺乏一定的方向性,导致在课堂中所学的内容掌握不牢,从而在实践中生搬硬套、片面使用。

(三)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过于片面

探究式教学方法具有诸多优点,在目前教学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但也存在着片面认识的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对探究式教学法的片面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学过程过于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严重忽视了对物理原理和基本概念知识的学习;其二,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教师成为与探索课堂不相关的人,师生之间的互动基本为零。在这样的形式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一般,也不利于整个探究过程的把握。

(四)探究式教学过于形式化

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不少教师将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形式进行包装,使得实践的探究式教学过于形式化。例如,为了能够展现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少教师在进行探究实验时便预先准备好实验的预计结果,而正式的探究过程则成为摆设,毫无悬念。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会整个过程的内涵和乐趣,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切不可擅自做假设和预设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