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核心素养下的物理学科能力

探究核心素养下的物理学科能力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而言,德育主要指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对象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综上所述,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都能说明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是对学科德育渗透的深化。

探究核心素养下的物理学科能力

一、中学物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

明晰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是研究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逻辑起点,需要我们认真地把握。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多种表述,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该观点深刻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中心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种,“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该观点深刻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并具有高度概括性。第三种,“思想政治教育是侧重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从狭义的角度看,即学校德育。从这一角度看,泛指对一切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该观点简要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并从不同角度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主要观点的共同点都是没有做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区分,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专属的活动。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个体社会成员实施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集中显露,具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等内容”。该观点深刻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和内容。第二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该观点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即受教育者和社会生活。第三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一书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体价值包括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四个方面,而社会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价值”。这些具体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从以上成果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从其本质属性和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来把握。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本质属性是在政治思想方面所起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下的次级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概念,包括的次级概念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因此,笔者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对全体公民发挥的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各种各样的引导作用、教育作用的这种本质属性的总和。

二、研究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的意义

(一)对德育渗透研究的深化

中学德育研究的文章比较多,但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可能和教育部的学科设置有关。根据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具有独立的二级学科的地位。而且,据有关资料显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理论,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科专业体系。德育是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还是从属于教育学的范畴,笔者曾经感到有疑问。后来笔者发现,一部分中学德育相关的硕士论文是挂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另一部分中学德育论文则是直接和学科教学挂钩。经过慎重思考后,笔者认为,德育正好属于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而言,德育主要指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对象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教育学包括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全面研究,在研究范围上与德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综上所述,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都能说明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是对学科德育渗透的深化。

(二)推动中学物理教学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经过十余年的历程,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学校的办学思路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模式也由传统模式向探究性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也由“教师教为主”逐步向“教师主导,学生主学”发生转变。传统教学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学目标也被立体的三维目标所取代。总之,新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步改变了“一切由分数决定的现状”。但如何将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扩大化,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学物理课改革,却也是广大中学物理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对物理教学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毋庸置疑,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具有推动作用。那么,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研究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具体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是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际上,中学物理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范围稍广一些。例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要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但并未提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加强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研究,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深化。

传统中学物理课从某种意义上是忽略了“德育为先”的最根本教育观念,是“教书为先,育人在后”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需要真正的人才,而并非考试机器,新课改势在必行。“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就是要从“德育为先”开始,以期能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三)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学物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动力问题,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含义(www.xing528.com)

中学生全面发展是指中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最终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四有”新人。当然,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侧重。例如,在文化学习方面有特长,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在艺术或体育方面有特长,可以参加艺体特长生的培养等。

2.能够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著作中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自然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个性和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本质要求。中学物理课看似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不多,但物理课不能是为教物理而教物理,物理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使每一位学生将来都能成为物理学家,真正重要的目的是要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在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中去培养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等思想品质,从而最终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一种体现。

第二,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符合国家“四有新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中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的最终目的就是,中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可以简单理解为,有文化是智育的目标,“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四有”的结构方面足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完全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的要求。例如,中学物理课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和“有理想、有道德”人才培养目标联系起来,中学物理课渗透团队精神、实事求是态度的培养可以和“有纪律”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起来等。

三、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主要表现

在明确了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功能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把握这些功能的主要表现,以及培养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一)培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根本的一个表现就是培养中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需把握其内涵、具体体现及培养要求。

中学物理课培养中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具体体现主要有以下两个内容:其一,物理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着紧密联系。物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自然科学,它是从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年代开始的。牛顿作为主要代表人物,是经典力学的创始人。17世纪至今,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三百多年。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继续发展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距今不过一百多年。物理学先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物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之一,而马克思主义是从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抽象出来的总体认识论,所以有了物理学的发展和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唯物主义的一部分,和物理学有着很大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而物理学本身就是研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物质的性质、结构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物理学本身的科学性就能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物理学的每一条物理规律被发现和验证,都一次次地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其二,中学物理课教学内容可以体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中学物理课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在物理学这一巨大的科学系统中,只占了其中很少的部分。但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学物理包含了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基本内容,在选修部分,还涉及了量子力学相对论的知识。可以说,中学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整座物理大厦的缩影。学生真正学好了中学物理,也就能初步了解整个物理学的宏观图景。中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相关内容,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需把握其内涵、具体体现及培养要求。

中学物理课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主要体现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通过我国古代文明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讲授磁场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指南针的发明及应用。比如,北宋科学家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准确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并在其编著的《梦溪笔谈》中详细描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后来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历史上写就光辉篇章,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指南针的运用。讲授光学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几何光学有一定研究。比如,在墨子所著的《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实验,并且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进行了正确的解释。其二,通过介绍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讲授原子核的知识时,可介绍中国从原子弹研制成功到氢弹研制成功只花了不到三年时间,是所有有核国家中耗时最短的。引导学生学习超导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中国的磁悬浮列车的最高时速是全世界最快的。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率是全世界最高的,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载人航天任务的成功完成、神舟与天宫的对接、奔月工程的顺利进行等,无不彰显我国在航天航空的科技实力。实例很多,不胜枚举。学生通过了解这些事例,一定能认识到我们祖国的伟大,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其三,通过了解我国优秀科学家的感人故事,引导中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讲授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问题后,可以介绍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他在1955年,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讲授原子核裂变、聚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毕其一生做伟大贡献的故事,也可以介绍我国物理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发现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杰出贡献,渗透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培养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

中学物理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培养学生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也需把握其内涵、具体体现及培养要求。

1.培养探求真知科学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中学物理课培养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是指在中学物理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奥秘和人类社会奥秘探索的强烈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史,探求真知科学精神是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必须具有的精神品质。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止,对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各种奥秘的探索是几千年文明史上无数人的不懈追求。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样高的水平,是人类全体共同创造的结果,不管是在社会发展、科学发展、文化发展等哪一方面,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都不可或缺。

2.培养中学生探求真知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学物理课培养中学生探求真知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主要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培养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是物理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广,如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科学精神的培养应当属于世界观教育的范畴。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对科学精神的要求是必然的。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并不是因为学生以后一定会从事物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是因为学生一旦具备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后,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求真、求实,能够不断地探求做好本职工作的技能、方法等,从而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其二,培养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是中学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的培养属于中学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范畴。其三,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是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但仍然会有一些封建迷信现象产生。大多数学生将来会成为国家的一般公民,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增强中学生明辨是非及不为迷信所惑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