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素养解读与实施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探究

核心素养解读与实施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探究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近五年来,核心素养的浪潮席卷全球,成为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究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话题。核心素养是当今各教育组织、各个国家及地区制定教育目标,开展教学实践的参考依据。从课程改革的工作推进来看,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深化、具体化。

核心素养解读与实施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探究

一、核心素养

21世纪处于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中,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变革,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国际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针对目前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以经济发展为重心,不断提高国民素养,培养多方面综合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这就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满足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发展,这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探究重点。自20世纪末以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近五年来,核心素养的浪潮席卷全球,成为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究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话题。核心素养是当今各教育组织、各个国家及地区制定教育目标,开展教学实践的参考依据。只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才能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首先是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现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全新的概念“核心素养”。例如,“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基础,三维目标是第一次升级后的版本,核心素养是第二次升级后的增强版。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可以说是发展与超越的进程。我们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既不等距,也不等值。“双基”与“三维目标”是转折关系,彼此冲突;而“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是递进关系,两者内部具有一致性。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超越,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方面,“超越”并不是“超出”,核心素养不能替代三维目标。现在,似乎存在这样的认识,即认为有了核心素养就可以淡化甚至忽略三维目标了,这显然是个误解。

三维目标主张课程回归真正的知识,回归真实的知识学习。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维度的表述只是分析性的,任何一个维度都包含着其他两个维度。从分析者的角度看,知识与技能维度,与对象化的、单向度的“双基”不同,呈现为三维目标的“固体”状态,蕴含着其他两个维度“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势能;过程与方法维度,呈现为三维目标的“液体”状态,表现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时思考与行动的状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呈现为三维目标的“气体”状态,表现为弥漫在学生学习行为中的身体—心理、感性—理性交融的精神元素。

从课程改革的工作推进来看,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深化、具体化。从概念外延看,三维目标要比核心素养广,因为除了核心素养,还有非核心素养。从概念内涵看,核心素养倾向于“内在”,而三维目标则倾向于“内化”。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和要素,所以要形成核心素养,就离不开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是我国国家教育总体目标的集中体现,是高中课程体系和各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核心素养比上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它能更好地纠正过去教育改革中留下来的一些教育偏差。

“素养”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和调动社会资源、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复杂需求的能力。“素养”以创造力和责任为中心,需要抽象思维和自我反思,这是一种复杂而先进的心理能力。“素养”是一种多功能、跨学科的能力,可以满足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素养不是知识,但素养与知识是不可分割的,而且需要更深入的合作学习。

如果关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没有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那么核心素养只能是一个无用的概念。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发展理念,将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融为一体。其目的是培养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育和美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估应侧重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强调认知目标的实现,还应注意非认知目标的发展,同时要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价值进行评估,促进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评价中的有效整合;纠正一直重视知识教育的偏见以及忽视道德教育和情感态度的教育偏见。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课程实践,我国还不是很多,而且很少有实证研究。

二、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规律教学策略

(一)利用循序渐进教学原则进行知识扩展,发展学生的物理观念(www.xing528.com)

规律教学不能急于求成,物理观念的培育需循序渐进、打好基础。物理规律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为基础,顺应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物理规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物理规律。首先,物理规律教学的内容和深度要循序渐进。初中物理强调的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高中物理强调的是学生的理性分析,如“速度”这一物理量,初中的速度只提及大小,而高中则提及大小和方向。因此,教学内容的深度要顺应学生的成长。其次,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物理章节教学都是由简到难、步步深入的,从简单的知识开始,给学生“打下地基”,然后慢慢开始“建造”。

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是缓慢的。教授物理规律时,不能“堰苗助长”,应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构建物理规律框架体系,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物理规律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透彻理解物理规律,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物理观念。

(二)利用框架图整理知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阻碍在于他们所习得的规律都是零碎的、割裂的,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思维将这些物理规律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条理性强的框架体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物理规律,还要教授规律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将物理规律进行上位、下位和并列关系的分类,合理利用韦恩图、概念图流程图等框架图对规律进行统整;将不同级别的概念和相同级别的概念根据逻辑关系分类整理,形成富有条理性的框架体系,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示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制作的物理规律框架图相当于学生脑海中形成的科学思维逻辑,将学生脑海中零碎的规律集结起来,提高物理规律之间的组织程度,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物理规律课中使用框架图,将物理规律框架化,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学生亲历规律呈现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规律课中,应强调规律的呈现过程,让学生重走物理学史发展中那些关键的步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将规律的探究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使学生了解物理规律是如何得来的。规律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活动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让学生成为认识物理规律的主体。创设情境时需注意,情境中的问题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思考价值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物理规律课堂上,教师应通过演示实验、活动探究及视频展示等方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物理规律的呈现过程。比如,讲摩擦力一课时,某教师进行活动探究情景创设,为学生提供米、筷子杯子,并提问:“如何用筷子将杯子提起来?”学生给出答案并动手实验,验证答案是否正确。之后,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提问:“为什么筷子插在装有米的杯子中就能将杯子提起来?”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思考问题,求知欲强烈。该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出答案,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物理规律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概念形成、规律揭示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实验、去总结,经历探究过程,领悟规律形成的内涵。规律教学不能片面追求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略展现规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摸索、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是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关键,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规律课教学强调规律建立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探究,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重走物理学史,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规律课应注重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三观”。规律课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物理规律课教学需让学生重走物理发展史中的关键步子,让学生体会物理规律得来不易。在规律课教学中,教师需讲述科学家得到规律的历程,树立学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只有真正理解科学家的所作所为,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物理规律教学离不开活动探究,活动探究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遵守规范、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