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芒那节:广西稻田里的祈愿

芒那节:广西稻田里的祈愿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芒那节即“祭祀田神的节日”。2010年,壮族芒那节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芒那节活动始于远古,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这些祭祀活动与稻作农耕活动结合在一起,内容繁杂,仪规各异,形成了完整的芒那节活动程序。芒那节上展示的农具售卖农具的摊点娅王也被称为“鸟王”“姆王”,是壮族的水稻守护神。至此,祭稻神活动宣告结束,别具特色的芒那节也随之落下帷幕。

芒那节:广西稻田里的祈愿

“那”,壮语意为“水田”。过去,壮族人民一生以种植水稻为生,依水田而居。壮族地区的许多地名都带有“那”字,如那坡、那马、那板、那龙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那”文化

芒那节即“祭祀田神的节日”。芒那节是桂西南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活动,是壮族“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芒那节主要流行于以隆安县为中心的右江支流渌水江和罗兴江流域一带,节日的集中举办地在隆安县的那桐、乔建、丁当、南圩等乡镇,其中最为隆重的当属渌水江、罗兴江、右江三江汇合处的几个村屯,如鹭鸶、博浪、儒浩、廷罗等村屯,这一地区被称为壮族芒那节的中心区域。2010年,壮族芒那节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芒那节活动始于远古,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据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二月十八日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大王庙的《众修庙宇两庶戏台碑记》记载可知,五百年前芒那节活动在隆安已经非常盛行。有专家考证,壮族的芒那节活动与远古骆越人的大石铲农业祭祀活动有一定的渊源。

壮族芒那节活动包括农历四月初八的“求雨”“祭农具”等一系列稻作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至农历七月二十结束。芒那节举办的时间正是水稻快速生长发育和孕穗的关键时期,出于对水稻丰收、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在这一时期壮族各村纷纷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水稻丰稔。这些祭祀活动与稻作农耕活动结合在一起,内容繁杂,仪规各异,形成了完整的芒那节活动程序。

求雨是芒那节最早的活动,始于农历四月初八,以隆安县那桐镇最为典型。农历四月是稻谷播种季节,为求苍天赐降雨水,以便尽早播下谷种,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村民们带上猪头、鸡、糖饼等祭品到田头供祭苍天,每人还拿一个竹制的喷水筒向天上喷水,以示求雨。村民们还请来师公设坛打醮,做法事求雨。师公身着法袍,头戴面具,手拿铃铛法杖,一边唱念,一边舞蹈。唱念完毕,师公用清水洒向村民,将白米撒向大地,寓意赐雨,还报天恩。其间,求雨的村民不能戴帽。

壮族民众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求雨仪式的同时,还秉承古时候祭祀石铲的习俗。各家各户将自家的犁、耙、铲、锄、镰刀、泥箕等农具拿出来,摆成一排,面对上苍,焚香烧纸,虔诚礼拜,希望上天和这些农具能给他们带来丰收和好运。这种习俗后来发展成一年一度的农具节,其隆重和热闹的程度在壮族地区不亚于春节。芒那节活动期间除了祭祀,还有巡游、唱戏、山歌对唱等文娱活动,而农具展销则是最重要的活动内容。在此期间,人们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农具在集市交易,农具买卖异常红火,年年购销两旺。参加农具交易的不仅有隆安本地的民众,还有来自田东、田阳平果、天等、大新、邕宁、武鸣扶绥等地的客商。从农历四月初开始,商贩们就陆续将各种农具摆在那桐镇的集市、街头巷尾。人们也热衷于在农具节期间购置农具。当地壮族群众认为,在举行感恩祈福的节日里添置农具,会带来好运气,来年的水稻会丰收。

芒那节上展示的农具(www.xing528.com)

售卖农具的摊点

娅王也被称为“鸟王”“姆王”,是壮族的水稻守护神。在壮族地区流传着很多关于娅王的传说。如流传于隆安县乔建镇、南圩镇一带的《母谷节的传说》——从前,某年四月,渌水江、罗兴江两岸被洪水淹没,稻谷、瓜果、豆菜等食物都被右江洪水冲走了,泥屋倒塌,木屋被冲走,庭园田地都被烂泥巴埋没了,连稻种也没有了,大家为往后的日子发愁。有人便去请教麻雀。麻雀飞到“岜母慈”(今西大明山)找娅王,娅王将稻种交给麻雀。麻雀口衔稻种飞回村庄,教人们把稻种播种在洪水退后有烂泥巴的平地,并将娅王的嘱咐转告人们:“三分鸟、六分收,搓了壳,煮饭吃,一分种子留明年。”人们将娅王的嘱咐记在心上,当年水稻大丰收,从此人们有稻米吃了,再也不用吃野菜度荒年。再如流传于隆安县那桐镇的《娅王洞的传说》——古时候,那桐镇那重村有一片沼泽地,有丰富的水产品和可食用的野生植物,但没有主食。有一天,一只大鸟口衔一根稻穗从西边飞来,栖息在那重村的沼泽地上。几个月后,沼泽地长出了不少水稻。人们把稻穗取回,脱壳后煮成饭吃,感觉美味无比,于是留下一部分稻种在沼泽地上种植。几年后,这里就长满了水稻。从此,那重村的村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为了报答大鸟的恩德,人们用稻米制成各种食物,想给大鸟吃,但连续寻找几天都找不到它的行踪。一天晚上,族老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老婆婆对他说:“大鸟是娅王的化身,住在村边的岩洞里,你们把食物放在洞里就行了。”第二天,族老按照梦中老婆婆的嘱咐,把食物放在村边的岩洞里,并对着岩洞顶礼膜拜。从此以后,这个岩洞就被称为娅王洞。娅王也就成了稻神,千百年来受人们膜拜。

“请娅王”仪式上,在师公的念诵声中,由女性扮演的娅王登场。此时全村人把稻穗、稻花抛向“娅王”。随后,“娅王”换上一身缀有鸟毛的礼服,在一片乐声中走向人群,把丰收的祝福带给大家。

农历四月初八,人们抬着娅王像游街

芒那节最后一项活动是“祭娅王”,在农历七月二十举行。据说这天是安葬娅王的日子。当地有传说:古时候掌管风雨雷电的天神故意刁难百姓,一年当中不施半点雨露,致使禾苗干枯,民不聊生。娅王于心不忍,飞到天宫请天神降雨。天神下令降雨七天,老百姓喜上眉梢,因为雨水的到来意味着他们又能耕田播种、安居乐业了。但是娅王却因连日大雨不停,无法飞出去觅食,最终饿死。娅王为百姓的稻作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因而深受壮族人民的崇拜,后来被奉为壮族的稻神。

“祭娅王”是芒那节必不可少的内容。当天一大早,村民们便忙活起来,晌午过后,人们挑着熟鸡、猪肉米酒、米粉、粽粑、彩幡和香烛等物品,陆陆续续走到自家稻田边,开始祭祀活动。他们把各种祭品一一摆在竹米盆上,燃香点烛,往酒杯里斟酒,口里念“稻神稻神,为我稻穗灌浆,帮我赶走害虫,赐我稻谷丰收”,然后面对自家稻田拜三拜,最后在稻田里插上彩色纸幡。至此,祭稻神活动宣告结束,别具特色的芒那节也随之落下帷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