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冬日祈愿:广西依饭节

冬日祈愿:广西依饭节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饭节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地理标志,与罗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14年新修订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规定:“每年农历立冬日为仫佬族依饭节,放假1天。”依饭节的中心内容是办“依饭道场”,道场设在祠堂,没有祠堂的则在族首家举行。仪式结束后,众人将洒了血酒的供品请回家中,置于神台上供奉,祈愿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称为“敬依饭”。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仫佬族依饭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冬日祈愿:广西依饭节

在广西的北部,有一座城叫罗城,城里聚居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叫仫佬族。城,因族而兴;族,居城而生。城与族,彼此相依相存。

依饭节是仫佬族独有的节日,是仫佬族祈求祖先保佑、庆贺丰收的传统节日。当感恩与丰收在某一段时光、某一个季节不期而遇,欢声笑语就溢满了城墙院落、青山旷野。依饭节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地理标志,与罗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广西各地仫佬族过节的称谓略有不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大银屯称为“地台”,河池市宜州区境内居住的仫佬族称为“喜乐愿”,忻城县马泗乡一带的仫佬族称为“贺香火”,其他地方还有“做依饭”“敬依饭公爷”“还祖先愿”等称谓。

依饭节绕不过一个“冬”字,“冬”与依饭节有着很深的渊源。其一是过节时间,一般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依饭节一般三年举办一次,各地仫佬族过节的时间略有不同,但大都是择立冬后的吉日进行。相传仫佬族先祖“依饭公爷”冬季迁入罗城,在罗城开拓荒野、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族脉。仫佬族人民为了纪念先祖的伟绩,感恩先祖的庇佑,故选择冬季过此节。2014年新修订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规定:“每年农历立冬日为仫佬族依饭节,放假1天。”其二是过节的组织以“冬”为单位进行。仫佬族大都有族长,域族内分“冬”。“冬”,即仫佬族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冬”内有“冬头”“首事”和“房长”,形成以父系小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依饭节期间,男女老少共享欢乐,祈求来年年谷顺成、人畜平安。依饭节的中心内容是办“依饭道场”,道场设在祠堂,没有祠堂的则在族首家举行。祭祀堂内壁上挂36位神灵的画像,供桌上则依次摆放36位神灵的木制面具。供桌上摆放香烛、简符、桃木剑等法器。另外还有“清筵”(茶叶柑橘甘蔗芝麻、黄豆等12种素食品)和“浊筵”(猪头、猪尾、鸡、鸭等12种荤熟食品)以及五色糯米饭、红线扎好的糯米谷穗等供品。这些供品中以红薯做的黄牛芋头做的水牛最有特色,“牛角”用猪獠牙制作,“牛脚”用香梗插成,“牛尾”则是用麻丝编制而成,制作材料简单,工序也不繁复,成品却栩栩如生。民间祭祀仪式一般由梅山派师公主持,其中身着红衣脚穿草鞋的“跳师”负责跳请神敬神的舞蹈,跳舞时根据扮演角色需要戴不同的面具;“唱师”则身着便装,负责唱请神的经文

依饭节主要由请圣、点牲、劝圣、唱神、合兵和送圣等程序组成。

请圣。上香点红烛,摆12种素供品,在红纸上写下36位神灵的名字,由“唱师”念唱,同时“跳师”跳舞。这一环节象征着请各位神灵降临祭坛。

点牲。各家一起出36只鸡鸭,师公将鸡鸭宰杀,内脏留给师公和长者,其余的待节日结束后分给各家用于供奉。

劝圣。这一环节象征着请神灵享用猪头、猪尾、鸡、鸭等12种荤熟供品。

唱神。负责唱诵经文的师公唱诵每位神灵的经历和功德,并打击乐器。整个过程需将36位神灵的唱本演唱完毕,唱本内容有唱词、旁白文字、自述语言。唱词短则三四十句,长则两百多句,有些类似警示箴言,有些是叙事长诗,故此环节时间较长。而负责跳舞的师公则根据不同的唱诵对象,佩戴相应的神灵面具,配以不同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根据神灵的特点而定,以罡步为主,时而翻滚爬地,时而翩翩起舞。(www.xing528.com)

合兵。师公将公鸡鸡冠咬破,把血滴入酒杯中,与杯中酒混合,然后将血酒洒在供品上。仪式结束后,众人将洒了血酒的供品请回家中,置于神台上供奉,祈愿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称为“敬依饭”。

送圣。师公一一念诸神的名号,象征着将诸神恭送回庙所或居所,梁九是最后一位需送的神灵。此时,一师公头戴梁九面具,带有几分醉意,一手持一根绑着公鸡的竹竿,一手持酒壶和吹得鼓鼓的猪尿泡,边走边唱,不时向围观群众提各种问题,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生活琐事……如果有人答错了,“梁九”会用猪尿泡敲打其脑袋,说道:“公的尿泡敲你头!”引得围观群众大笑。仪式最后,“梁九”与主持头人互敬4杯酒后,踩爆猪尿泡,象征赶走所有瘟疫灾难,整个仪式结束。

依饭节合兵

仫佬族依饭节祭拜神灵多达36位,有仫佬族民族神、南方民族共有神、壮族神、道教神和佛教神等。依饭节师公唱经文会依据不同的神灵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唱诵梁王、吴王、梁九等使用仫佬族语言,唱诵三界公使用壮话,有时还会使用土拐话(汉族客家方言)等。一种仪式祭祀多个神灵使用多种语言,实不多见,这可能与依饭节的多元起源有关。关于依饭节的传说有很多,有仫佬族先祖“依饭公爷”开基立业、梁王和吴王带领乡民抗击外敌、白马娘娘保一方平安、罗义射狮和罗英驯牛等众多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仫佬族漫长的历史社会进程,从侧面展现了仫佬族先民的智慧和勇气。

依饭节除了办“依饭道场”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坡会,也叫“走坡”,是仫佬族青年男女社交的盛会。坡会大多选择在村寨、乡镇交界的地方举行,如此不同姓氏或血缘的青年男女就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仫佬族男女老少普遍会唱山歌,“走坡”以男女对歌为主。仫佬族山歌主要有3种:一是“随口答”,即一般的随问随答;二是“古条歌”,用于叙述故事;三是“口风”,分“正口风”和“烂口风”两种——“正口风”内容大多是劝人为善,“烂口风”内容大多是抨击歪风邪气。

依饭节是仫佬族文化习俗的积淀,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性、多元性特征。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仫佬族依饭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于2009年、2013年、2017年和2020年成功举办了4届“中国·罗城仫佬族依饭文化节”,文化节期间人们不但可以观看仫佬族民族特色表演和原生态依饭节表演,还可以品尝风味独特的“依饭风味千家宴”,游客与仫佬族民众共享欢乐,共庆丰收,给古老的依饭节增添了新的活力。

依饭节就这样与罗城、与仫佬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