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那良镇:边陲重镇,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广西那良镇:边陲重镇,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良镇属防城港市防城区。1947年设那良镇,属广东省防城县。2005年那垌乡并入那良镇。那良镇是刘永福、林俊廷、陈济棠、郑翠兰等著名人物的故乡,有“英雄故里、边陲重镇”之称。因此,那良镇是防城港市侨乡之一。据《那良文史》记载,那良镇最早的街是南北走向的兴宁路,旧称上约街和下约街。清代以来那良出现过数十名高级官员。2019年1月21日,那良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广西那良镇:边陲重镇,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那良镇属防城港市防城区。以驻地取名。古称澌凛垌,又称榕木垌,因当地有棵大榕树得名。后因田地肥沃,粮食产量高,该地改名为那良,壮语“nazliengz”,“那”(naz)指田,“良”为“好”,“那良”即“好田”之意。清顺治年间那良成圩。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那良称澌凛垌,分那良垌甲、大村甲、那巴甲3甲。1947年设那良镇,属广东省防城县。1949年属防城县西区。1952年改为那良区,属广西防城县。1957年设那良乡,属十万山僮族瑶族自治县。1958年设那良公社。1978年,该地属防城各族自治县。1984年该地改为镇。1993年,该地属防城港市防城区。2005年那垌乡并入那良镇。该名称沿用至今。

那良镇东接扶隆乡、那梭镇、东兴市马路镇,西邻峒中镇,南连越南广宁省,东北靠上思县南屏瑶族乡。那良镇是刘永福、林俊廷、陈济棠、郑翠兰等著名人物的故乡,有“英雄故里、边陲重镇”之称。此地盛产玉桂、八角,被誉为“玉桂八角之乡”。当地居民以汉族为主,同时还居住着壮、瑶、满、京等少数民族。那良因与越南只有北仑河一河之界,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曾经出现“有边无防”的局面,那良先辈在历史上曾几次规模移居越南,而后又从越南移居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因此,那良镇是防城港市侨乡之一。

明清时期,大量汉族客家人几经辗转从广东、福建等地迁移到此定居,祖祖辈辈在那良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因此,那良古镇的居民以客家移民为主,客家文化和客家风情浓厚,建筑保留着客家民居的传统风格,现存较完整的客家民居有杨南昌庄园,为客家围屋式建筑。

民国年间,那良镇已有各类商店数百家,集贸市场交易活跃,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大圩镇。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年代,那良人主要靠那良江、北仑河水路和大勉、那旺、白赖隘公路,与东兴、上思等地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形成“四方商贾聚那良”的繁荣景象。另外来那良做买卖的还有来自越南广宁、丁模、海防、广河、六府、芒街等地的边民,他们带来咸鱼、盐、洋纱等货物,那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边关风景。(www.xing528.com)

那良镇有4条古街,如“爪”字形坐落在那良江畔,分别是东西、南北走向,纵横交错,布局完整,大部分建筑建于清末民国初期,建筑风格多为简朴的“竹筒楼”。据《那良文史》记载,那良镇最早的街是南北走向的兴宁路,旧称上约街和下约街。20世纪30年代兴宁路又叫正街。正街宽仅3米左右,街道也很短,只有200~300米,圩日时山货满街,行人拥挤,水泄不通。同为南北走向的永安路,因过去售卖各种米粉,又称“粉街”,现称“美食街”。这里人工精制的米粉、粉利、虫仔粉、猪头肉粉和糍粑因口感好而闻名遐迩。20世纪30年代,为适应当时市场的需要,那良江边又建设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时称“江宁街”,寓不受洪水淹扰,江边居民安宁之意,又称“法式街”,现称“人民路”。在此街建屋的主人多是从粤港澳或国外等地当官、经商回来之人,所建之房是当时较时兴的法式洋楼。解放路就像“爪”字的第一笔一样,呈东西走向,东与兴宁街、永安街两街交汇,西与“法式街”交会延至那良江边。该路可分三段:处于兴宁、永安之间的为上段,旧称横街,建于清末民国初年;中段又分两街,东为苏杭街,西为打铁街;与“法式街”交叉路口至江边为下段,是过去街区群众到那良江挑水的必经之道,每天清早,男女成队,担水的扁担嘎吱嘎吱作响,如美妙的晨曲,故称“担水街”。

那良的土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富有灵气的那良人,他们崇文尚武,名人高士辈出。清代以来那良出现过数十名高级官员。镇上保存基本完好的古民居不少于900间,其中清末民国初期建成、具有西洋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的洋楼超过60座。清末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清末秀才杨南昌、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巫剑雄等名人的故居,永安书院、明仑书院、古森书院、荣昌书院、寿文书院、澌凛书院等一批有名的建筑均置身其中。

2019年1月21日,那良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