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节庆,添丁感恩话灯酒

广西节庆,添丁感恩话灯酒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林壮族灯酒节2010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普遍认为,灯酒节延续至今已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了。灯酒节,是当地的重大节日,其隆重程度不亚于除夕。灯酒节的主要活动就是农历正月十一日的灯酒会,其活动以自然村为单位,在村前的社坛附近举行。每年灯酒节结束时,都会选出下一年的筹备工作人员。头胎生男孩的人家在灯酒节出一只羊祭“社王”,交与公众会餐,社主将羊头及四分之一的羊肉退给户主。

广西节庆,添丁感恩话灯酒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环大明山一带的上林、宾阳、武鸣、邕宁等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迎灯酒节。灯酒节又称灯酒会、灯会,本为“丁酒”,原为一年来家中生了男孩子(添丁)的人家为表示庆贺,献出猪、羊、阉鸡、米酒等宴请宗族村邻共同庆祝,同时希望各家各户来年也喜得贵子、丁财两旺,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当地隆重的传统节日灯酒节。上林壮族灯酒节2010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灯酒节的来历,史书没有记载。民间普遍认为,灯酒节延续至今已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了。巷贤镇石寨庄有两副反映灯酒节盛况的对联,据说是石寨庄的两位先人分别于清代乾隆末期和嘉庆初期所题写的。一联为“人杰成比户雍熙,地灵见高坛肃穆”,横批“濯赫灵声”;另一联为“佑启灯花频结彩,亨隆酒礼叠降祥”,横批“保障世界”。这两副对联生动地描述了人们庆祝灯酒节时庄重而肃穆、隆重而壮观的情景,表明当地灯酒节于清乾隆年间就已经非常盛行,至今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灯酒节,是当地的重大节日,其隆重程度不亚于除夕。灯酒节前,家家户户都把自家门庭打扫干净,张贴新的对联,挂上灯笼。当地群众认为,吃了“灯酒”才算过完春节,因此一些外出工作的人都尽可能过了灯酒节才离家。灯酒节期间,各家各户都会热情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家过节,人们认为客人来得越多,人气越旺,运气就越好。虽然各村镇灯酒节的规模大小不一,但是其活动的形式、内容和过程基本相同。灯酒节的主要活动就是农历正月十一日的灯酒会,其活动以自然村为单位,在村前的社坛附近举行。

灯酒节的筹备工作由各村选出的“头人”负责。每年灯酒节结束时,都会选出下一年的筹备工作人员。这些人员通常是从村里抽出男丁编排组合而成,每届10人左右,轮流担任,俗称“头”。一般到了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头”们就要聚在一起,统计上年新生孩子(过去仅限男孩,现在也包括女孩)的数目,商议参加灯酒会的每人需要交的钱、米和柴火的数目。数目多少由这些“头”商量决定,一般根据各村的富裕程度而定,没有统一标准。20世纪90年代的灯酒会,通常是每人收钱5元、米0.5公斤、柴火2公斤,现在以收取现金为主,各村收取每人50~100元不等。由这些“头”各自登门到各家各户去收取钱款,然后再统一安排经费的使用,如购买酒、肉、调料以及香烛、鞭炮、纸钱等。大家进行分工,各司其职。灯酒节的筹备工作需在农历正月初十前完成。农历正月初十晚上,辛苦备办物品的“头”们相聚在社坛附近,各自从家里拿出锅碗瓢盆刀等炊具,做好准备工作,当晚这些“头”们先行会餐。

农历正月十一,人们一大早就起床,换上新衣,各家各户生火煮茶、热粽子,备好茶、酒、粽子、年糕、米花糖、水果以及纸钱、纸元宝等。在家里祭过祖先之后,将同样的祭品拿到社坛祭祀,然后放鞭炮、烧纸钱。这一天,人们见面都以“恭喜发财”相贺,见到青年人则道“祝你明年报新丁”,对新生孩子的人家,人们纷纷道以“恭喜报新丁”,并给小孩“贺钱”。

各家各户做完各项祭祀,吃完早餐后,各派一人把参加灯酒会应交的钱、米和柴火拿到社坛附近的灯酒会活动场上交。当年新生男孩的人家,要为灯酒节捐献一只山羊或一个猪头,生女孩的人家捐献一只大阉鸡并献出一坛糯米甜酒和几挂鞭炮等,负责组织的“头”都一一做记录。其他人家则献上粽子、年糕、米花糖、水果以及纸钱、纸元宝等。然后,负责组织的“头”便开始杀鸡宰羊,生火煮饭,一些小孩帮着将买来的鞭炮和人们上交的鞭炮连接起来,村里有学问的老人写对联、祝文等,贴到社坛前。对联一般上联为“灯前共饮新丁酒”,下联为“酒后同观福禄灯”,横批为“丁财两旺”。

大祭是灯酒会最隆重的活动内容,按传统古礼举行。大祭前,将宰杀好未经烹煮的鸡、羊、猪头以及其他祭品、鞭炮抬到社坛。人们可以从羊、鸡、猪头的多少判断出当年村里出生了多少个孩子。祭品的摆放很讲究,一般先摆羊,再摆鸡,猪头摆在最后。按照传统习俗,人们会在羊的嘴里塞一把青草,在鸡的屁股上插上一根羽毛。摆好祭品之后,就开始上香点烛。当天上午11时许,灯酒节大祭仪式按传统开展,全村男女老少都聚集到社坛门前,参祭人员来到社坛前,先由舞狮参拜、二胡演奏《福禄寿》音乐,后由参祭人员祭拜。参祭人员由“东家”一人、主祭一人、引祭一人、执事两人、陪祭若干人组成。“东家”是大祭的主持者,负责指挥各项活动,主祭一般是由村里有名望的老人担任。参祭人员各司其职。传统大祭要经过鞠躬、跪拜、献礼、读祝、鸣炮、祈福、送祭品等程序。(www.xing528.com)

宾阳壮、汉民族民间认为,在“灯酒会”日取灯,当年会添丁。因此,想要添丁的人家就会报名取灯。灯酒会当天,取灯仪式在村里的社坛或宗族祠堂举行,“抱花岳父”取下“莲花灯”,众人在“头”的引领下,敲锣打鼓给取灯人家送去。“抱花岳父”将“莲花灯”挂在取灯人家厅堂的墙壁上,拜祭后,众人唱祝贺歌。歌毕,“头”带领灯酒会参加者去赴宴,其他人留在取灯者家里闹宴。

当年生了孩子的人家,则各自把彩灯挂到社坛前,以鸡、鸭、猪肉、粽子、果品等祭社神,再由舞狮队敲锣打鼓、舞狮、放鞭炮,把彩灯分别送还给各自“主人家”。

吃是灯酒节必不可少的内容。过去,每户派一名代表到村内社坛聚餐。头年生男孩的户主备煮熟的大阉鸡或公鸡、熟猪头肉、熟鱼到社坛祭“社王”,同时宴请各户代表。巷贤有“散羊头”之俗。头胎生男孩的人家在灯酒节出一只羊祭“社王”,交与公众会餐,社主将羊头及四分之一的羊肉退给户主。第二天,户主用羊头祭祀祖先,并举办丰盛宴席,邀约亲戚朋友来家共欢,尽兴而散。头胎生女孩子的,要在灯酒节出一只阉鸡和一坛酒祭“社王”,交与社众欢宴。现在,全村的男女老幼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均可参加会餐。

上林石寨庄的“长桌宴”颇有特色。大祭结束后,人们把祭品抬回活动场所,负责组织的“头”先从每件可食用的祭品中砍出一半,留给捐献的人家,然后把另一半切好烹煮,连同村民们贡献的各式节日食品一起摆上长桌,全村男女老少以及应邀而来的亲朋好友,聚集在树下吃“长桌宴”,人们开怀畅饮,谈笑风生,气氛热烈。酒足饭饱后,按照传统,男人们会留下来商量本村的一些大事,由村委会主任总结上一年工作,公布各项活动的收支情况,讨论当年该做哪些公共事业,如挖渠、修桥、补路等,还利用此机会调解一些邻里纠纷,解决矛盾,并确定下一届灯酒节的负责人。之后,传统的舞狮、舞龙、山歌对唱等节日活动便正式开始了。

围绕着“灯”“酒”而展开的灯酒节,蕴含着历史、宗教、语言、艺术、经济等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壮、汉民族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2009年,遗失多年的灯酒节《福禄寿》音乐,经过抢救挖掘重新奏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