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散茶标准及品种赏析简介

古代散茶标准及品种赏析简介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茶中也有一些著名的品种得到士大夫们的赏识,著名的如西湖的宝云茶、浙江的日铸茶、江西的双井茶等。由欧阳修所说可见,在团饼茶时期,人们对于散茶的质量要求已经很高了。散茶一般要求采于谷雨之前,以一枪一叶的嫩芽为好,从宋朝以后,针形的茶芽被认为是最好的茶。在制作方法上,明代屠隆认为“茶有宜以日晒者,青翠香洁,胜于火炒”,但这样的日晒法在古代散茶的制作中不多见。火候是炒茶时最重要的。

古代散茶标准及品种赏析简介

陆游诗:“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园丁刈霜稻,村女卖秋茶。”写的是他幽居浙江时的生活,诗中村女所卖的应当是散茶,在宋代,团饼茶大多为春天所采,而且是社会中上层饮用的居多,乡村的农民所饮主要是散茶。散茶中也有一些著名的品种得到士大夫们的赏识,著名的如西湖的宝云茶、浙江的日铸茶、江西的双井茶等。欧阳修归田录》说:“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由欧阳修所说可见,在团饼茶时期,人们对于散茶的质量要求已经很高了。茶叶要求干燥,散茶不能像团饼茶那样用油腊封起来,于是就放在普通的茶叶堆里。

散茶一般要求采于谷雨之前,以一枪一叶的嫩芽为好,从宋朝以后,针形的茶芽被认为是最好的茶。所采茶芽,“阳崖阴林,紫者为上,绿者次之”。在制作方法上,明代屠隆认为“茶有宜以日晒者,青翠香洁,胜于火炒”,但这样的日晒法在古代散茶的制作中不多见。

对于茶叶质量的鉴别,明代的张源在《茶录》一书中写得比较清楚:“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优劣定乎始锅,清浊系乎末火。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顺那则甘,逆那则涩。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茶叶的质量首先与炒茶时火候有关,所谓“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旺,茶的香气才会出来,锅太冷,茶的味道也就少了许多,但火力太猛会把茶炒焦。炒的时间也很重要,时间长了,茶叶炒黄了,时间短了,茶叶太生易发黑。炒出来的茶叶上面如果有白点,对质量没有妨碍,没有焦点最好。明代的许次纾在《茶疏》里也说:“过熟而香散矣。”火候是炒茶时最重要的。炒茶的器皿也很重要,《茶疏》说:“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大忌脂腻,害甚于铁。须豫取一铛,专用炊饮,无得别作他用。”(www.xing528.com)

明代罗廪在《茶解》中首次明确提出散茶的三个质量要素:“茶须色香味三美具备,色以白为上,青绿次之,黄为下。香如兰为上,如蚕豆花次之,以甘为上,苦涩斯下矣。茶色贵白。白而味觉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盖茶之精者,淡固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足而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俱得也。近好事家,或虑其色重,一注之水,投茶数片,味既不足,香亦杳然,终不免水厄之诮耳。虽然,尤贵择水。茶难于香而燥,燥之一字,唯真芥茶足以当之。故虽过饮,亦自快人。重而湿者,天池也。茶之燥湿,由于土性,不系人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