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改选举法:为中共国全国和地方人大选法

修改选举法:为中共国全国和地方人大选法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是保障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产生各级人大代表的重要法律。1953年选举法曾对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的确定办法作出过具体规定。选举法还规定,除因行政区划变动或者重大工程建设等原因造成人口较大变动的以外,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总名额经确定后,不再变动。乡镇人大代表数量减少是五级人大代表总数逐届减少的主要原因。

修改选举法:为中共国全国和地方人大选法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是保障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产生各级人大代表的重要法律。我国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1979年重新修订,此后于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2010年和2015年进行了六次修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人大选举制度,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要求,需要针对各地基层行政区划撤乡并镇改设街道、基层人大代表数量逐届减少的实际情况,对选举法进行适当修改。

代表名额是选举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1953年选举法曾对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的确定办法作出过具体规定。1979年重新修订选举法时删去了这一内容,规定由省级人大常委会“按照便于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使各民族、各地区、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的原则自行确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代表名额的标准不同,实践中各地的人大代表名额数量很不平衡,地域、人口等情况相近的省、市、县,代表数量相差悬殊。针对这一问题,1995年修改选举法对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采取“基数+人口代表数”的计算办法作出具体规定,并分别明确了省、市、县、乡四级代表名额的标准,以及人口特多、特少地方的代表名额上、下限。根据现行选举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名额基数为350名,省、自治区每15万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直辖市每2.5万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1千名;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代表名额基数为240名,每2.5万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1000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650名;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代表名额基数为120名,每5千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450名,人口不足5万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120名;乡、民族乡、镇的代表名额基数为40名,每1500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160名,人口不足2000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40名。选举法还规定,除因行政区划变动或者重大工程建设等原因造成人口较大变动的以外,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总名额经确定后,不再变动。1996年至1997年,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首次按照这一规定确定。1997年底,我国五级人大代表总数为312.5万名,其中,县级人大代表共57.98万名,乡镇人大代表共242.34万名。

自1997年以来,虽然我国多数地方的人大代表名额没有变化,但我国五级人大代表总数特别是乡镇人大代表数量却呈逐届减少的趋势。2017年底,全国五级人大代表总数为262.32万名,与1997年底比,减少了50.18万名,降幅为16.05%。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和省级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人大代表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县级人大代表数量略有上升,由1997年的57.98万名增加至2017年的59.65万名,增加了1.67万名,增幅为2.88%;乡镇人大代表数量逐渐减少,由1997年的242.34万名减少至2017年的188.15万名,减少了54.19万名,降幅为22.4%。乡镇人大代表数量减少是五级人大代表总数逐届减少的主要原因。(www.xing528.com)

乡镇人大代表数量之所以减少,主要是因为撤乡并镇和乡镇改设街道。据民政部统计,对应换届选举统计年份,全国乡镇数量由1996年底的45227个减少至2016年底的31755个,减少13472个,降幅为29.8%;街道数量同期由5565个增加至8105个。增加的街道多数由镇改设而来;减少的乡镇有一部分是因为乡镇合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改设街道。每撤并一个乡镇,就减少40名代表名额基数,从而造成乡镇人大代表数量大幅减少。

县乡人大是基层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地方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约占我国五级人大代表总数的95%,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有利于更好反映人民意愿、代表人民意志,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有利于加强地方人大建设,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力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