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社会性危害-表现及防护措施

心理社会性危害-表现及防护措施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士面对高强度的或作用持久的心理社会性危险因素,若不能积极地应对并及时、有效地控制,可能引发生理、心理的应激反应,进而降低其工作效能,有损护士的身心健康。常见症状表现为头痛、乏力、心慌、胃肠不适、全身肌肉胀痛等。护士工作应激源是指使护士产生心理应激的工作环境事件,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刺激因素。④与护理工作性质有关的应激源。

心理社会性危害-表现及防护措施

护士面对高强度的或作用持久的心理社会性危险因素,若不能积极地应对并及时、有效地控制,可能引发生理、心理的应激反应,进而降低其工作效能,有损护士的身心健康。

1.生理反应

主要生理反应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反应。研究表明,应激可以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改变,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的功能和白细胞介质活性的变化,并引起机体热应激蛋白合成增加,继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常见症状表现为头痛、乏力、心慌、胃肠不适、全身肌肉胀痛等。国外已有研究证实护士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可使他们感到精力不足、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严重时出现精神衰弱、习惯性便秘和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国内学者调查发现,工作应激与失眠、头昏头痛、躯体某部位疼痛、胃肠不适、心慌、疲劳、食欲缺乏等疾病相关症状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2.心理反应

(1)认知扭曲:护士认知扭曲主要表现在职业认知中,可表现为护士对其职业持消极认知,如无法认同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对服务对象存在认知偏差、对自我概念不清晰等。

(2)不良情绪行为反应:早期,护士可表现为情绪情感和认知功能的改变,如经常出现焦虑、抑郁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更严重的则会出现情感耗竭、精力丧失、极度疲劳感等。护士的情绪反应还体现为主观上“容易烦恼和激动”“经常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休息不能缓解的疲劳感,夜班工作后更明显。

(3)人格偏态:个别护士在长期经受各种心理社会性危险因素的影响后,可能会出现人格的改变,不能准确感知外部世界,体验情感的能力减退或丧失,对他人反应消极,有逃避和疏远倾向。特殊的职业环境,可能促使个别护士产生一种特定的反应模式,并在其身上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格特点,这种人格特点集中表现为烦躁、易怒、工作不耐心、不细心、不热心等,部分护士会表现出对患者的冷漠、不关心,对患者主诉的麻木,与患者及家属的冲突增多。这种人格特点不仅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而且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不良的影响。

3.心理卫生问题

当护士的工作负荷尤其是心理负荷加重时,若护士不能正确应对,则易产生工作应激,久之会造成工作倦怠、同情心疲乏等心理卫生问题。

(1)工作应激:工作应激,又称为工作压力或职业紧张,是指当工作要求与个人的能力、资源或需求不满足时,发生的有害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工作应激是工作者的能力与工作环境、工作负荷等不相匹配的结果。工作应激源(occupational stressor)又称“工作压力源”,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者的工作适应、应激状态产生影响的各种刺激因素。不良的工作环境、劳动角色模糊或冲突、工作时间安排不当、待遇不合理、社会地位低、组织结构和升迁制度等都可能成为工作中的压力源,影响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

护士工作应激是指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需求与护士的生理、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一种心身失衡状态。护士工作应激源是指使护士产生心理应激的工作环境事件,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刺激因素。

美国护理学者Grey-Toft指出护士工作应激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患者的死亡、与医生的冲突、缺乏支持、知识储备不足、工作负担重、与其他护士的冲突及对患者的治疗了解较少。另有研究显示,护士工作应激源主要为工作量、病房管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工作环境;国内李小妹等人的研究表明护士的工作应激源主要包括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病人护理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张静平编制的适用于我国的中国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指出护士工作应激源主要包括以下6个维度:①护士期望有关的应激源。②与家庭有关的应激源。③与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有关的应激源。④与护理工作性质有关的应激源。⑤与病人有关的应激源。⑥与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源。

(2)工作倦怠:工作倦怠(job burnout),又称工作疲溃感、职业耗竭,最早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研究心理应激时提出的,指对工作中心理、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应激状态。美国学者Maslach于1981年对工作倦怠下了一个被广泛引用的定义:工作倦怠多发生于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是个人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情绪反应,体现为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下降(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其中,情感耗竭是指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身心俱疲、丧失工作积极性的征象,被认为是工作倦怠的核心,是工作压力导致的工作行为和态度改变的结果,往往出现于工作倦怠的第一步;去人格化是个体对服务对象麻木不仁和缺少同情心的态度,是工作倦怠的外在表象,其产生受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人成就感下降是个体对自身工作能力认可度不足,并伴有工作能力和成就感的降低。国内学者李超平和时勘指出,工作倦怠指个体因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连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www.xing528.com)

(3)同情心疲乏:对于同情心疲乏(compassion fatigue),目前学者没有统一的定义。Figley将其定义为在得知与自己关系比较重要的人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后,自然继发产生的行为和情绪,其应激源主要来源于正在帮助或想要帮助受到创伤或遭受病痛的患者。Stamm等学者将其描述为,对遭受疾痛的人提供关怀照顾后自然出现的、可预计的、可治疗的、可预防的,但并非自我想要的结果。Mholm于2006年提出同情心疲乏源于长时间对患者付出同情心和能量,同时却没有看到患者改善病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淡漠的结果。

同情心疲乏的主要症状包括:①工作相关症状:对某种患者感到恐惧,对患者及其家属共情能力下降,经常性请假,工作中缺乏快乐等;②身体症状:疲乏、头痛、腹泻、便秘、胃部不适、肌肉酸痛、胸痛、心悸、心跳过速、睡眠障碍(难以入睡、失眠、嗜睡)等;③情绪症状:情绪波动,坐立不安,易怒,对事物过分敏感,焦虑或抑郁,愤怒和怨恨,精神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强迫行为如暴饮暴食、酗酒

4.心身疾病

心理社会性危险因素持久作用于个体,可能会导致护士的躯体性疾病。研究显示,工作应激与某些心身疾病关系密切,如心血管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等。如国外有调查显示,护士群体的后背痛、膝盖痛、肩膀痛等发生率均较高,且与心理社会性因素具有相关性。

【案例分享】

背景:护士小李,骨科护士,3年工作经验。护士小王,骨科护士,毕业后在内、外、妇、儿科轮转1年,现定科于骨科工作已半年余,工作表现良好,也很有热情,几乎与她接触的患者都夸她是个好护士。半个月前护士长安排其跟着护士小李上晚夜班。经过半个月的锻炼,小王已基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点前完成所有工作。

今天,小王和小李上夜班。自接班后,护士小王也都按时完成了各项工作,但精神状态欠佳。护士小李询问原因,小王解释可能与前日夜班后逛街和生理期有关。

凌晨,急诊通知收入一名车祸致左腿腓骨骨折患者。5 min后,患者被丈夫用轮椅推进病房,左腿绑着简易夹板。护士小李安排护士小王送患者去病房,要求家属在护士站填写文件。

小王把患者推到床边,协助患者移到病床,但是在移动过程中因肌肉受到牵拉,患者痛得叫出声来。护士小王还未反应过来,护士小李和家属已经来到病房。护士小李赶紧安慰患者,正好值班医生也过来询问病史,就一起对患者进行了简单检查和评估。幸好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疼痛已经缓解。护士小王在小李提醒下赶紧跟患者及家属道歉。

一整个夜班,护士小王因担心患者生气不敢去该患者病房。下班后,护士小李提醒小王“没事的,别想了,患者在这个时候就是比较怕痛的”。护士小王想了想也是,患者骨折肯定很痛,移动过程中确实没有保护骨折处。同时总结出下次移动此类患者时注意重点保护患侧肢体。

第二天晚班时,她很主动地去病房跟患者打招呼,询问患者手术情况,患者微笑着告诉她“手术很顺利,谢谢关心!”,似乎也忘了昨晚的那一段。

叶旭春 吴 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