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谣言产生的根源

揭秘:谣言产生的根源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则谣言的成因是不同的。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揭秘:谣言产生的根源

(一)表达不清晰

1.丁氏的话之所以与后来的传闻有那么大的出入,关键是对哪个词的理解有不同?

“穿井得一人”的“一人”。丁氏原话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但是传者却以为是得到了一个人。

2.拓展阅读(一):“乐正夔(kuí)一足”。

“乐正夔一足”这个句子当如何理解?造成“乐正夔一足”误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句读不当。

(附)拓展阅读: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乐正,是古代在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名。

3.“穿井得一人”和“乐正夔一足”同为误传,两则谣言的成因一致吗?他们有何异同?

两则谣言的成因是不同的。不同的是:“穿井的一人”的误传是因为听话者忽略了说话人的语境,断章取义;“乐正夔一足”是听话者句读不当,造成误解。相同的是:说话人表达都不够清晰,听话人含糊、妄听、人云亦云、没有质疑精神等等,都是有关人的传闻等等。

4.作为说话人,怎样可以避免误传?

寓意一:说话人表达要清晰、完整,防止出现歧义。

(二)人云亦云

1.拓展阅读(二):“曾参杀人”。(www.xing528.com)

(附)拓展阅读:

曾参杀人

有人向曾子的母亲报告说“曾参杀人了”时,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绝对不会去杀人的。”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虽然曾参贤德,他母亲对他信任,但有三个人怀疑他(杀了人),所以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

(1)曾子之母为什么相信自己的儿子杀人了呢?

(2)曾子真的杀人了吗?

春秋的时候,有个与曾参同名的族人在曾参的家乡鲁国南武城杀了人。

——《战国策·秦策二》

(3)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什么启示?

小结: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类似的情况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人成虎”。

2.“曾参杀人”“三人成虎”的心理学依据: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3.作为听众,我们如何避免人云亦云呢?

寓意二: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不要人云亦云;敢于质疑,善于保持理性的思考。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从语言产生的语境和流传过程两个维度探究谣言产生的原因。拓展“乐正夔一足”启迪学生要想避免误传,作为说话人要表达清晰准确;拓展“曾参杀人”启迪学生三人成虎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要做个理智的人,不要人云亦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