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饮食文化的祭祖礼神传统与重要性

中国饮食文化的祭祖礼神传统与重要性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祭神灵和祖先,是史前时代起创立的传统。不论是祖先崇拜或是自然崇拜,都有一些虔诚的礼拜仪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献祭,而献祭的最贵重且实惠的祭品是食物。清代祀典常用的祭品,仍仿周礼的制度,基本没什么变更。当文明较为发达之后,古人对祖先的祭祀明显重于对神灵的礼拜,反映在对先人的葬礼之隆和祭仪之勤两个方面。一般的人家,都是在家庙内祭先祖,没有家庙也有神龛之类。

中国饮食文化的祭祖礼神传统与重要性

礼祭神灵和祖先,是史前时代起创立的传统。不论是祖先崇拜或是自然崇拜,都有一些虔诚的礼拜仪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献祭,而献祭的最贵重且实惠的祭品是食物。人要吃喝,也以为神灵和祖先也最需要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裹腹之物毫不吝啬地分给神灵与先人一份,以求得福寿,求得保佑。所以«诗经·小雅·楚茨»上有这样的句子:“神嗜饮食,卜尔百福,”与神灵、与祖先的关系,主要就是通过献祭食物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密切,越来越牢固。

中国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筑造神庙和祭坛,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都发现过具有相当规模的祭坛遗迹。史前人献祭的食物主要是“牲”,杀牲时既杀兽也杀人,在发现的祭坛遗迹周围,既见有人骨,也见有兽骨,这些应是当时一次次献祭的牺牲。农耕部落崇拜地母,史前人认为对地母最大的敬意就是祭献人牲,以人血灌地,以求农作物能有好收成。

进入殷商时代,以牺牲为献祭之风愈演愈烈,贵族阶级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简直到了一种疯狂的境界。在商代早期都城,即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在一座大型宗庙基址周围,发现了属于五六十个人体的骨架,应是祭祀宗庙杀死的人牲,有的人牲与牲畜同埋在一起。根据现有近2000条相关卜辞的记述,祭祀用人牲一次有1000人之多,共计耗去1——2万人的生命!卜辞中提到的动物牺牲数量也很大,一次杀死的牺牲也可多达1000头上下。

到了周代,祭品主要的还是牺牲,以牛、羊、豕三牲为最重要,但也用农作物、果蔬乃至昆虫之类作祭品。商周时代王室成员及上层贵族,以青铜铸成许多精美庄重的器皿,来盛放各种祭品。周代祭品的名称,其特别之处见于«礼记·曲礼下»的记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月盾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槀鱼曰商祭,鲜鱼曰月廷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粱曰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三本;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后代的祀典及祭品,我们这里仅列举清代为例,清代的祀典十分繁复,据«清史稿·礼志一»的罗列,大祀、中祀、群祀共达70多项:

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夏至方泽祭皇地祗;四孟享太庙,岁暮祫祭;春、秋二仲,上戊,祭社稷;上丁祭先师。中祀十有二: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孟春、岁除前一日祭太岁、月将,春仲祭先农,季祭先蚕,春、秋仲月祭历代帝王、关圣、文昌。群祀五十有三:季夏祭火神,秋仲祭都城隍,季祭炮神。春冬仲月祭先医,春、秋仲月祭黑龙、白龙二潭暨各龙神,玉泉山、昆明湖河神庙、惠济祠、睿忠亲王、定南武壮王、二恪僖、弘毅文襄勤襄诸公等祠。……

清代祀典常用的祭品,仍仿«周礼»的制度,基本没什么变更。

当文明较为发达之后,古人对祖先的祭祀明显重于对神灵的礼拜,反映在对先人的葬礼之隆和祭仪之勤两个方面。无论葬仪和祭仪,古代都很重视食物的祭奠,用作随葬品和祭品。

古代的人认为,先人的肉体虽死,但灵魂却还活着,照例对衣食住行有必需的要求。帝王们在死亡前便开始营造地下宫殿,为的就是要将殊荣带到冥间。古来事往事生,生者十分仔细地为死者准备好一切物品,同死者埋葬在一起,其中食品和食具便是随葬品中的一个主类。出土女尸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随葬器物达数千件之多,有漆器纺织品、陶器、竹木器、木俑、乐器兵器,还有许多农畜产品、瓜果、食品等等,大都保存完好。(www.xing528.com)

在汉代前后,作为随葬品放入墓中的,不仅有成套的餐具,甚至还有炊具和厨房设备,有粮仓和水井的模型。一般是用陶土将井、仓、灶做成模型,这是为了让死者死得其所,死得其食。

一般的人家,都是在家庙内祭先祖,没有家庙也有神龛之类。«大学衍义补·家乡之礼»引程颐语曰:“家必有庙,庙必有主。月朔必荐新,时祭用仲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又说:“凡事死之礼,当厚于奉生者。”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庶人家祭»也提到,官有家庙,庶人则仅有神龛,“凡庶人家祭之礼,于正寝之北为龛,奉高曾祖祢神位,岁逢节序荐果蔬新物。……月朔望日献茶,燃香灯。”老百姓敬祖,再恭敬也不过如此了。

有许多人虽穷困得无以为生,但对死去的先人,总要按期祭奠,既不懈怠,也不草率,对祭品甚至还要美中求精。例如北朝人胡叟,年轻时父母双亡,“每言及父母,则泪下若孺子之号。春秋当祭之前,则先求旨酒美膳。时敦煌汜潜家善酿酒,每节,送一壶与叟。”自己无饮无食,乞讨也要旨酒美膳,似乎非如此不能一展情怀。

死去的先祖是不能饿肚子的,古代的中国人对此有很牢固的记忆。如果偶尔得到什么好吃的,也不会独自享用,要象征性地献给先祖尝一尝。明代于慎行«谷山笔尘»就提到,“御赐颁及,无问服食时鲜,即一鱼一蔬,皆顿首拜受,焚香献之祖考,乃敢尝尔。”记不清的人间事,忘不得的是祖宗

夏丏尊有«谈吃»一文,比较了中外礼祭祖先的方式,写出了一段很值得玩味的话:

……不但活着要吃,死了仍要吃。他民族的鬼,只要香花就满足了;而中国的鬼,仍依旧非吃不可。死后的饭碗,也和活时的同样重要,或者还要重要。……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所谓“口的文化”,即是“吃的文化”——饮食文化。这话很有些尖刻,揭示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内涵的独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