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冠礼与笄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冠礼与笄礼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冠礼”与“笄礼”便是我国古代汉人最为普遍的两种成人礼形式。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二)笄礼:古代女性的成人礼笄礼是我国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俗称“上头礼”,即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龄[1],会将女孩分于两侧呈丱形的儿童发髻汇成一束挽作成人发髻,然后插上笄。插入笄是需要通过仪式进行的,而这种标志女孩成人的仪式就是“笄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冠礼与笄礼

成人礼,是为达到性成熟或法定成年期的青年人举行的确认其成年的一种人生仪式,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成丁礼,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仪式,并“曾毫不例外地在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成人礼作为人一生中的一种重要仪礼,是一个人由家庭进入到社会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和过程。

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性别有不同形式的成人礼。“冠礼”与“笄礼”便是我国古代汉人最为普遍的两种成人礼形式。《淮南子·齐俗训》云:“中国冠笄,越人劗发。”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

(一)冠礼:古代男性的成人礼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从历史沿革来看,冠礼是由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在周朝开始出现,一直到汉朝,“冠礼”均强调这种仪式对成年男人的教育功能,而明朝的“冠礼”仪式则颇具政治意味。明代之后,“冠礼”逐渐没落,民国初期,“冠礼”与婚礼融为一体。

据《仪礼·士冠礼》载,冠礼正式开始于周朝,其时仪式非常讲究,其过程烦琐复杂。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时间延续总共有两个月;加冠前十天内,受冠者必须先占卜吉日,如果十天内没有吉日,则选择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在加冕冠礼前三天,又用占卜法选择主持加冕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的父亲)、大宾及受冠者都身穿礼服,最先戴黑布帽,接着授予皮帽,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结束,大宾都会对受冠者宣读祝贺词。然后,受冠者拜见母亲。再由大宾为受冠者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视排行而定)。接着,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为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此时,受冠者换上礼帽礼服去拜见君王,又拿着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如果父亲已经逝世,受冠者就必须祭祀父亲,表示在父亲面前完成冠礼。祭祀完父亲,受冠者拜见伯、叔,最后就是大饱口福。(www.xing528.com)

(二)笄礼:古代女性的成人礼

笄礼是我国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俗称“上头礼”,即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龄[1],会将女孩分于两侧呈丱形的儿童发髻汇成一束挽作成人发髻,然后插上笄。插入笄是需要通过仪式进行的,而这种标志女孩成人的仪式就是“笄礼”。

尽管有大量的文字记载证实了中国古代笄礼的存在,但由于古代社会女子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关于女子“笄礼”的仪式细节的详细记载并不多,目前可查的记载多集中于周朝和宋朝对“笄礼”的相关记载。

据《朱子家礼·笄礼》和《宋史》等书记载,古代女子“笄礼”的过程与“冠礼” 大致相似,如“笄礼”的日期同“冠礼”一样,需要通过占卜的方式来选择良辰吉日;同“冠礼”一样,“笄礼”也有三加、二加之分。

古代女子的“笄礼”内涵丰富,喻示着行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能履践孝、悌、忠、顺德行的人,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