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伦亲情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伦亲情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亲慈子孝是人类最基本最内在的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德行和情感之中。其中倡导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成为民之“五常”,客观地说,这种源于血亲的亲慈子孝,它不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和封建大家庭的产物,是基于我们人性最基础、最自然的情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伦亲情

中国传统节日是活态的中华文化,是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秩序的设计,更是对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伦理道德。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有人说,中国无“国教”,而有“国德”,这是说我们没有国人普遍崇信的宗教,但却有普遍尊崇的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常常说:“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有自己的追求,同时又必须接受社会的打磨和约束。我们每个人都在理性社会中自觉遵守着道德规范,维护伦理道德这一社会调控体系。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就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我们的道德伦理关系,更大意义就体现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双向互惠互动的伦理关系中。

亲慈子孝是人类最基本最内在的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德行和情感之中。其中倡导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成为民之“五常”,客观地说,这种源于血亲的亲慈子孝,它不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和封建大家庭的产物,是基于我们人性最基础、最自然的情感。这种感情是人性的温度,是幸福的诠释。这种情感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亲孝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www.xing528.com)

亲慈子孝属于我们人类原发性的情感本真体验,是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是灵魂深处的真善美,是心灵的一方净土,是巨大的心理能量、情感能量、精神能量的交汇。人生因它而美丽无限。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长始,教民顺也”(《礼记·祭义》),认为确立爱心从爱双亲开始,这样可以教民和睦;确立教化从敬顺长辈开始,这样可以教民顺从。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叫人们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种以家庭和血缘为主导的“亲亲”扩及“仁民”,再扩及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西铭篇》)的天地大爱,把人类的爱心和德行推广到了更加高远和崇高的境地,这与大同世界里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说,在此基础上把人与人之间的爱推广到了爱天地间所有物,是把人伦的观念拓展到了天地万物之中,由爱亲走向爱众,走向爱世界、爱自然,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

中华传统美德和深厚的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节日产生发展的沃土,反之,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又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最好养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