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朱熹(1130—12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朱熹(1130—1200)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朱熹生于内忧外患的时期,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做官不过十四年,私人讲学长达四十余年,及门弟子遍天下。(一)朱熹读书方法[11]1.循序渐进。朱熹认为“入道之门,是将自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朱熹非常重视学习的自动性,认为学习,别人无法代替,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朱熹在《中庸》中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习要做到这几个步骤。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朱熹(1130—1200)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以后到清中期最有影响的封建“正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代表人物。朱熹生于内忧外患的时期,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做官不过十四年,私人讲学长达四十余年,及门弟子遍天下。虽功名事业没有大的成就,但是他的学说的发展如烈日当空,光芒万丈。他的教学思想非常丰富,对我国古代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做了一些总结、整理、归纳和改进工作,使之系统化。

(一)朱熹读书方法[11]

1.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是指遵循学生的主观认知能力和教材的客观顺序去规定学习课程或进度;所谓渐进,是不求速的意思。读书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先易后难、由简后繁、循序渐进的过程。朱熹认为,读书“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2.熟读深思。所谓熟读,就是把书背熟透;所谓深思,就是仔细思考,反复解读文字的意思,不能止步于一知半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己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为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已之学也。”

3.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涵泳,即谦虚,就是以客观的态度,回归古书的本来面目,不可先立一个意见,牵强古人的言语来做自家的意思。朱熹认为,“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便会”。

4.切己体察。所谓切己体察,即自我观察,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书中的原理与身边的常见事物进行比较,用书中的原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朱熹认为“入道之门,是将自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

5.着紧用力。所谓着紧用力,即勤奋,就是做到坚持到底、刚毅不屈、勇往直前、毫不松懈地去阅读。读书如酷吏用法,不留丝毫人情,要缜密,要深刻,攻得它体无完肤。朱熹认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什么精神,什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缓”。

6.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一种认真敬业的学习态度,把心放在脑洞里,思路清晰,注意力集中,然后才能讲道理,即是收放心。所谓持志,即是研究时要做一远大的计划,兼收并蓄,设定一个具体目标,或者根据一个特殊的问题,搜集整理书中的相关信息。朱熹认为,“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www.xing528.com)

(二)朱熹的教学原则或教学方法[12]

朱熹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不是造就一个忠臣孝子,而是造就一个“明万事而奉天职”的完人。教育的功能在于存天理去人欲,他认为教育要侧重道德教育,以圣贤教书育人,要求学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居敬穷理” 作为治学之道,从而达到探究事物的真理。学生的学习应包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几个步骤,他提出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几种教学原则和方法:

1.自动和适时的启发。朱熹非常重视学习的自动性,认为学习,别人无法代替,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学习要自己主动,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去获得知识或寻求真理。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路人”,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指导;但教师终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每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正确或有效,教师应该及时反馈,给予评价和裁断;当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要适时地启发。

2.下学而上达。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 他很注重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顺序。通过循序渐进的积极的教导方法,鼓励学生奋勇前进,拼命学习,脚踏实地去追求真理。他认为学习要按照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的顺序,学习要做下学的功夫,下学是上达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有上达的可能。只有努力学习,才会有进步。

3.笃行。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强调笃行在教学中的作用。朱熹在《中庸》中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习要做到这几个步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知的阶段,“笃行”是实践的过程,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知为轻,行为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知在前,行在后;从二者的关系来说,知与行相辅相成,如“知行相须”,“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可见“知与行”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他还提出通过实践的方法来检验知识是否正确,他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他认为,“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他这种践履笃实的人格、强立不屈的意志足以启发后世。

除了以上教学方法和原则外,他还主张趣味性教学以及非现代医学、教育学意义上的“胎教”观点。朱熹的教学思想涉及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学与思、思与行、知与行等方面,也涉及教学的目的性、积极性、实践性等方面,其中很多学习方法和教学思想发人深思,值得我们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