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少数民族头饰:服饰民俗中的亮点

湖南少数民族头饰:服饰民俗中的亮点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的装饰活动及其相应的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湖南少数民族爱头饰或头帕有其深厚的民俗和心理原因,各少数民族人民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头部及头部修饰。因此,头饰也成为各民族服饰中的亮点。苗族男女自古以来都会把头发留长,绾椎髻于头顶,还会在发髻上插上木梳进行装饰。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湘西的苗族人受到汉族文化影响,从此开始在发髻和头饰上区分男女。

湖南少数民族头饰:服饰民俗中的亮点

人类的装饰活动及其相应的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就开始使用各式各样的装饰物对实用器物和人体部位进行装饰。湖南少数民族爱头饰或头帕有其深厚的民俗和心理原因,各少数民族人民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头部及头部修饰。头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事象,在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少数民族群众会依照他们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习俗、价值理念去选择生活环境中的自然之物和脂粉来装饰自己的头面。因此,头饰也成为各民族服饰中的亮点。

(1)发式

①发式的起源

发式就是头发的形式,即头发的样子和构造。原始时代的人大都不懂得怎样修剪、整理自己的头发,只是任意地让其散落于肩,即所谓“披发”。发展到后期,人们为了狩猎、劳动便利,就把原本披散的头发束之于顶,就是“盘发”。同时,人们把自然界万物的形态、纹样作为发式和发饰的灵感来源,使发式和发饰在发展上既满足实用的功能又达到审美的目的。

披发,又叫散发、被发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披头散发。最古老的发式是既不结髻编辫又不剪修剃发。披发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一种古老的发式,在历史上无论是北方民族还是南方民族的不同时代不同支系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过,涉及的民族甚多,分布范围很广泛。古之披发,有两种基本的式样:一是让所有的头发自然下垂,在前额或脑后用发箍围束一圈;二是为了使前额的头发不挡住视线,把前额头发齐眉剪短。古书中云“越人披发文身”,越人便是现代侗族的祖先,可知在一两千年前侗族祖先的发式便为披发。

②盘发

盘发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在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常常可以看见妇女们盘头,她们固定头发的工具只有一把梳子,在没有其他工具帮助的情况下头发可以不松散。关于梳的方法,各个民族方式都有不同,但都是从后往前梳。妇女们通常留长发,有的及腰,有的长达两米,她们常用酸淘米水洗头,头发保养得很好。不同支系的少数民族会梳不同的发髻,以此来区分不同的分支。

苗族男女自古以来都会把头发留长,绾椎髻于头顶,还会在发髻上插上木梳进行装饰。苗族的发髻十分美丽,并且十分夸张,不同支系的苗族会梳不同的发髻,并以此区分所属的地域和支系。湖南湘西、黔东南、黔南等地的苗族群众大多把头发盘于头顶或在脑后梳成发髻,有的支系如木梳苗和箐苗则会把头发梳成牛角的样子,把真发和大量的假发掺和在一起再缠绕牛角梳子从而形成牛角的样子。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于是苗族人便模仿祖先蚩尤的形象把自己的头发扎成牛角的样子,造型十分夸张又具有威慑的视觉效果,这体现了苗族人对蚩尤的神圣崇拜。古代苗族男女都会梳同样的发髻,清代《皇清职贡图》中所描绘的湘西“红苗”便是男女梳着一样的椎髻,并在发髻前插上梳子作为固定和装饰,发髻上插满长簪,在额头前围网状的额抹,十分具有地域风格。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湘西的苗族人受到汉族文化影响,从此开始在发髻和头饰上区分男女。民族文化的交融、大山的阻隔,让苗族的发髻呈现出了绚烂多彩的现状。

苗族妇女们都是梳不离头,梳不离手的,一把小小的梳子在她们的手上变成了一个盘发的工具。通常情况下,妇女们的盘发都是真假发相结合的,因为发髻的样式多,大而密,真假发的结合可以使发髻更加美观。梳头时先将真假发一起梳顺,再将身体下弯使头发保持一个竖直垂下的状态,然后从后脑勺向上倒梳,梳子的梳背朝下,梳子的齿插入头发中,将多余的头发拧起来,顺着梳子的梳面缠绕一圈,这样往复循环直至所有的头发都绕在梳面上,并且卡在梳齿中,真假发便依次有规律地缠绕在梳子上了。在日常的农作生产和生活中,苗族妇女在盘完发之后,还会用两块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方布重叠后轻轻地盖在发髻上,以发髻为中心线对折,使整块方布包裹住发髻,一只手平行,抓住手两侧的多余布料后向脑后弯曲折叠后用一个蝴蝶钗固定方布,如着盛装时,则将这发髻上插满漂亮的银插花头饰。

侗女以衣着与发型相结合体现出地域特色。侗女的发型,有数十种之多。史料记载百越人有椎髻、顶髻、披发文身和断发文身,可能是不同的部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形成的不同发型习俗,并在侗族妇女不断的创造中,经历过漫长的岁月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融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发式。目前保留下来的主要是四类:有用绕木梳盘旋于脑后的,有挽偏髻于左侧的,有挽髻于前额的,有挽髻于脑后的。在这四类发型中,各地又有不同的挽法,固定发型的木梳或银簪也各式各样。在历史长河中,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的深浅也同样会影响发型的变化。湖南通道、新晃等地的侗女挽髻于脑后,是晚清民国间汉族妇女流行最广的发髻,因为这些地区与汉族地区比邻而受其影响。而顶髻与偏髻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北部侗族地区的女子发型各有特点:年轻姑娘蓄着捆上红头绳的独辫子,前额留一排齐眉的刘海,有的梳双马尾辫显得年轻可爱。中老年女性多把头发梳至脑后,以发网围髻于头顶,用蓝靛染的青色长帕缠头数圈。

侗家女子梳发髻通常先将头发披散理顺,然后将头发扭成绳子状,从后往前在额头前左侧盘一圈,剩下的头发用梳子卡在余发与盘发之间,盘发的发顶上安插簪子和头饰,发髻右边通常别一朵鲜艳的花朵进行装饰。侗族妇女左边盘头右边别花也是有讲究的,别花是因为侗家女子多穿侗布,侗布颜色暗沉不亮,并且头上的银饰色彩较为单一,在头发上别一朵艳丽的鲜花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为什么侗族妇女要在左边盘发呢?相传很久以前,侗家人也都是在中间盘发。有一年大旱,庄稼地里颗粒无收,眼看就要饿死了,人们纷纷向上天求雨。百姓的真诚感动了上天,上天派雷公电母前来相助,雷公电母见土地干涸,田地里颗粒无收。于是,去东海请龙王长江的水引到此地。龙王照做了,将长江的水开了百丈的口,让水流到这田地间。起初村民们非常开心,可是这水一天,两天,三天,数十天过去了仍然源源不断,很快淹没了稻田。眼看着快要淹没房子,村民们又连忙祈求上苍不要再降雨了。上天再次派了雷公电母前来相助,电母说:“请神容易送神难,龙王为了引水已经将长江开了百丈的口子,怎么才能将它填满?”雷公说:“这倒不难,可以先将雷顶山上的石头搬到山下。可这怎么搬呀,雷顶山和这侗寨相距十万八千里,怎么将石头搬到这侗寨呀?”电母眼见有了山,便和雷公说:“这有何难,我施道法将这些小石头变成羊群,再派上一个赶羊的人将这些石头赶到那长江口做堤坝,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侗家人派了一个年轻的阿妹作为赶羊人将这些石头化成的羊群赶到长江,羊成群结队堵住了长江的口子,口子堵好了,也临近黄昏了。这时正是涨潮时分,汹涌的浪花拍打着用石头堆起的堤坝。眼看着这刚修的堤坝要被破坏,阿妹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捡起石头堵洞口,可是潮水实在是太大,刚刚塞上去的石头不一会儿又被冲了下来,阿妹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去顶。大浪无情地打在她脸上,她头上的银饰被冲走了,她盘在头顶的头发被大浪打得一直往左偏,阿妹没有放弃,一直顶着这大浪。终于,潮水退去了,一切风平浪静,堤坝不仅没被摧毁,反而更加牢固了。可是阿妹的头发因为长时间受这巨浪的拍打,导致一直向左偏,无法复原了。当她回到家乡时,同寨的妇女听闻她的故事后大受感动,也都纷纷将头发梳向左边,后来的侗族姑娘也都喜爱将头发梳在偏左的位置。

(2)头饰(www.xing528.com)

①兽牙角骨

以兽牙角骨为饰物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当时人类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这种饰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爱美之心,并起到重要的装饰作用。

据科研人员考证,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当时的人类就使用一种用鸟骨磨制成的竹管以及表面被磨光了的鹿角棒。由此可知,当时的原始人类已经会用树叶、羽毛、骨头以及石头作简单的饰物来装饰自己了。骨饰质地坚硬且易保存,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较多。这充分说明了兽牙角骨作为一种饰物,在很早时就出现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②皮毛尾羽

在我国早期的原始社会中,皮毛尾羽饰常常出现在氏族阶层,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装饰物。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这样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汉书·艺文志》有“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而得名的记载。龚柴《苗民考》曰:“男子未娶者以金鸡毛插髻。”这些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将羽毛作为一种装饰自己的材料。受早期人们的影响,每年正月,湖南通道的侗族男子去其他寨子做客时,都会头插鸡尾,身着古装,吹着芦笙。《祭祖歌》中这样记载:“中青年皆鸡尾垂耳边,琵琶抱胸前。”湘西一带,每到重要节日之时,年轻的姑娘们都会身着盛装,头上包着花格子头帕,有的也会在头上插鸡尾或鹭羽,有些也会插戴一些银钗,这是一种类似展开的孔雀尾式的银钗,每根钗子的尾端还绑着一束羽毛,当地人称它为六只鸟。男子则将羽毛插在头帕上作为头饰,不戴头帕时也将羽毛插在芦笙上作为装饰。

③竹木花草

在中国古代头饰发展史中,以鲜花簪首为饰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湘西的苗族和侗族妇女都十分爱簪花,“春二三月间,各携筐篮沿山采茶,山花插髻。”每逢节日,着盛装的姑娘们都会在发髻旁插上一两朵鲜艳的花朵,娇嫩的花朵映衬着姑娘们的脸庞,使姑娘们显得更加美艳动人。

瑶族男女头饰由于本民族历史分离,所属支系的不同,居住环境的不同,因此头饰各式各样。仅妇女头饰就有飞檐式、平顶式、钢盔式、塔式、絮帽式、银簪式等式样,较有代表性的是飞檐式。将三块长约四十厘米、宽约七厘米、重约七百克且两头翘起像飞檐的银板,用三条不同色调的布带包头,扣戴在头上。未婚姑娘们戴上这种头饰出现在人群之中,用来显示自身的勤劳,更有比美的意思。居住在湖南宁远一带的瑶族妇女,头饰独特,有别于瑶族其他支系,当地称为顶板瑶。顶板瑶妇女头饰,因年龄不同而异,未婚女子于头顶梳钗,以绣花巾缠头,中露云髻。十七八岁的姑娘,则以蜂蜡涂抹全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以花巾包裹,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蛾宽尺许,上绣花鸟,旁缀银片、明珠、丝线,中间空,用三档人字形竹架撑张。冠檐高耸,有如“学士帽”,又似清代宫妃的绿冠。婚后的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因妇女头饰而得名。顶板瑶姑娘婚嫁时的头饰更加精美,尤其是花巾上的刺绣,都是姑娘在适合的年纪就开始绣的,凝结了姑娘的许多心血,孕育了姑娘绵长的情丝。顶板瑶的刺绣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和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清道光年间的《兰山县图志》还有记载,顶板族妇女头饰的“顶板垂缨,上花巾多为刺绣”,顶板瑶头饰至今仍保有其民族特色,是瑶族文化的缩影。

④金属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金属性头饰物,主要以金、银、铜、铁、锡、铝及其他合金为主,其中,银饰最为突出。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些史料来看,以金属簪笄作为束发用具与装饰物,是很常见的。明嘉靖《贵州图经》卷11记“东苗之夷”是“妇人盘髻,贯以长簪”。《南海百咏》亦记载,南方俚僚“好铸铜鼓,女子首饰,尽戴银钗,取钗击鼓”。清《凤凰厅志》记湘西苗人:“惟寨长薙发,余皆裹头惟髻,去髭须如妇人……富者以网巾约发,贯以银簪四五枝,长如匕。”《清稗类钞》第十三册载:“乾州红苗惟寨长剃发,余皆裹头去须,约发以簪,左右冠以大银环。”

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各少数民族审美意识逐渐加强,早就按照美的规律从生存环境中提取金银制作各种饰品。其中,由于金获取不易,价格比较昂贵,以之为饰并不是十分普遍。但以银为饰就较为常见,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银饰。除以金银为饰外,采用铜(青铜)、铁、锡、铅杂以其他饰物组成头部饰物,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亦不少见。这些都是我国各民族先民信仰、思想、情感的凝聚、浓缩和积淀,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