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体决策中的民主集中—领导决策的关键

群体决策中的民主集中—领导决策的关键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中国新时期党委领导工作的经验集中体现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集体领导”体现了党委制的实质,是党委领导的最高原则,“民主集中”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作为单位一把手的正职领导对贯彻民主集中制有着关键作用。领导者在决策中贯彻民主集中的程度与领导者相对于下属的能力、资历差别也有一定关系。

群体决策中的民主集中—领导决策的关键

民主集中既是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决策方法。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首先,一个议题决定之前,创造民主氛围,所有相关的人都可参与磋商,自由表达观点而不会遭到责难;其次,将讨论的各种声音集中起来进行分析;最后,权衡利弊后做出决定,一旦做出决定,集中便生效,无论人们是否同意,都必须执行。中国新时期党委领导工作的经验集中体现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集体领导”体现了党委制的实质,是党委领导的最高原则,“民主集中”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的集中。没有集中,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个别酝酿”是民主集中制的必要过程,“会议决定”是党委集体决策的必经程序。对重大问题,在充分酝酿、协商和讨论的基础上,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做出决定。会议决定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正确与否和质量高低,也是决策科学化、规范化的关键环节。

组织中的决策一般根据事务大小分层次,任何成员都可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进行决策。被授权的下属可以在被授权事务范围内进行决策,分管领导职责范围内的日常事项由分管领导直接决策,重要事务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上述事务都可以由一把手最终拍板。重大事项则根据法定程序或议事规则来决策。然而,任何杰出的领导人物都有知识和经验的盲区,所以即使是一把手在决策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多方面听取意见,包括副职、下属和相关人员乃至相关公众意见,重大事项还要经过更复杂的程序,防止个人专断带来的决策失误。

作为单位一把手的正职领导对贯彻民主集中制有着关键作用。把发扬民主与正确集中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正职领导决策水平的体现。作为正职领导者,要正确处理“策”与“决”的关系,在做决策时,既要集思广益,又要注意自己能够大胆拍板,正是由于指挥权集中了,组织的行动才会更加灵活自如。正如很多决策者所认同的,听多数人意见,与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这里的“少数人”指利益相关者。在首长负责制度下,最后关键主意常常还是要领导者自己拿,因为领导者既是掌握信息最全面的,也是能够对决策结果负责任的人。决策不仅是权力,还意味着责任,决策者对决策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要负责任,这就体现了权力和责任的平衡。

要真正做到民主集中,领导者必须要有一定修养。每一位领导者都有自己的视野盲区,需要与班子成员、下属以及各界人士一起,多角度看问题,避免视野盲区和决策失误。根据“吉尔伯特法则”,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怎样做。人是唇齿相依而存在的,一位领导的决策,要有赖于别人的眼睛来反照才会全面、丰盈。否则,孤芳自赏只能是一个正面的平面图,根本无法看到立体的全景。面对下属三番五次提出反对意见,领导者是否能够正确对待,耐心沟通甚至吸纳对方意见,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下属来说,独立思考是应该有的,但要注意表达方式,力争促成团结的局面。一般不可以闹矛盾或者采取违反纪律的行为,否则有可能会导致矛盾,影响团结,最终也影响领导者对自己意见的吸纳。

中国各类公共组织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领导班子都是分工负责,各负其责。副职对分管范围内的事情负重要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决策。副职对分管范围之外的事情,可以发表意见,但是必须注意策略和方法,讲究原则和程序。(www.xing528.com)

领导者在决策中贯彻民主集中的程度与领导者相对于下属的能力、资历差别也有一定关系。对于资历较深、能力较强的下属,领导者一般会倾向于民主为主,而对于资历较浅、能力较弱的下属,领导者一般会倾向于集中为主。三国孙权在执政后期具有绝对权威,而前期对父兄留下的谋臣武将还是有所顾忌的。比如,赤壁之战时,孙权对张昭等主降派虽然不满和失望,但也只能隐忍不发,待得到周瑜鲁肃等主战派的支持后,才最后拍板。孙权对于张昭“举邦惮之”,对顾雍也是“顾公在坐,使人不乐”,甚是忌惮。在这帮老臣面前,孙权有时还放不开手脚,平时忍而不发,不便于发作罢了。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决策机制,更是一种组织制度。就民主的决策功能而言,民主应当坚持多数原则,少数人的利益应服从多数人利益。就民主的组织制度属性而言,民主具有平等原则。虽然少数服从多数,但多数应当保护少数,不能牺牲少数人的合法利益。比如在美国政治选举中,“选谁都差不多”可以被理解为坏事,也可以被理解为好事。坏事意味着天下乌鸦一般黑,不过是政客演戏而已。而正面看,正因为两个政党在竞选中都要争取大量的“中间选民”,所以它们的政见日渐趋中,最后稳定在最大多数选民比较赞成的位置上。上台的政党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恰恰是民主的含义。[1]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事项的决策都是能够公开的。决策过程是否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还要取决于决策事项。曾国藩曾说:“利不可独、谋不可众。”即利益要共享而不能私吞,谋略要隐蔽而不可公之于众。一心想独得利益必定失败,众人谋划策略必遭泄露。这句话虽不完全准确,但也说明,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自毁前程,而要放眼未来,利益共享方能收服人心。而谋略却不能过于表露,以防被人利用,造成失败。这句话在当前强调决策透明化的今天仍然有一定道理,但其适用范围要受到限制。涉及军事安全、个人隐私、考试测评、商业秘密、经营诀窍等领域的决策过程,需要注意在一定范围内保密。除此类之外的公共事务,尤其是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事项,能公开的尽可能公开,并接受监督。这样做看似烦琐走弯路,其实赢得了人心,实现了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