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给陶三发同志的一封信

《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给陶三发同志的一封信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一向赞成教师写“下水文章”。如果只是站在岸上大声宣讲,却从不“下水”游给学生看看,那不仅不会有好的效果,而且长此下去连自己先前学到的一点本领也会丢得精光,这是很可怕的。这些“下水文章”,或在班上朗读一番,或贴在教室,或在学生办的刊物上发表出来,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它们的得失。即颂教安张必锟1989年3月19日原载《全国优秀教师示范作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给陶三发同志的一封信

陶三发同志:

您好!

华函敬诵,不胜感激,迟复为歉。

我一向赞成教师写“下水文章”。因为指导学生作文固然要讲究方法,但无论何方法,要想取得真正的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优良素质。看学生习作,须能分出好坏;下笔批改,问题要抓得准;做讲评,要讲得学生真正明白,这些都跟教师的素质有关。没有好的素质,再好的方法恐怕也无济于事。而要提高写作的素质,除了读些理论性书籍而外,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动手写点文章,进一步体会写作的甘苦,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如果只是站在岸上大声宣讲,却从不“下水”游给学生看看,那不仅不会有好的效果,而且长此下去连自己先前学到的一点本领也会丢得精光,这是很可怕的。

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求学时代,一般都爱好写作,也能写做出质量不错的文章,为什么当了老师之后反而不愿下笔呢?客观原因是工作忙,负担重,但这是次要的;其主要原因恐怕是天天讲作文方法,条条框框多了,反而受它们的束缚,怕写得不好,受学生嘲笑。尤其是写与学生同题的文章,顾虑更多。因为文章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其内容之好坏,感人程度之深浅,往往不完全取决于写作能力的高低;如以同题为文,则学生中的佳作很有可能超过教师。这个障碍如何克服,很值得研究。

我在教学实践中,偶尔也以课堂命题为文,但绝大多数都不与学生同题。这些“下水文章”,或在班上朗读一番,或贴在教室,或在学生办的刊物上发表出来,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它们的得失。我认为如此方能形成浓郁的写作空气,学生的思维亦可因之活跃起来。所寄拙作,布局和语言都平常得很,但却是根据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写的,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寻求正确的方法。

上述意见,不知是否确当?(www.xing528.com)

宜昌景色宜人,兼雄奇与秀丽之美,重游之念,未尝须臾敢忘。有机会当来拜谒足下。

即颂教安

张必锟

1989年3月19日

原载《全国优秀教师示范作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