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教语文:张必锟的光辉榜样

我教语文:张必锟的光辉榜样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拉·黑格洛维奇的《一个作家的道路》,是一本介绍这位作家生平和创作的传记体小说。这一次为期五年的流放,是作家生命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对作家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十月革命使绥拉菲摩维支的创作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叙述不仅表现这位作家可贵的革命热情,表现了党对作家的爱护,同时也正确解释了《铁流》这部苏联国内战争史诗写成的原因。

我教语文:张必锟的光辉榜样

拉菲摩维支是苏联最老的无产阶级作家之一。他的不朽名著《铁流》曾经教育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战士,使他们斗志昂扬地为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而终生奋斗。这位作家在自己长寿的一生里,时时刻刻都在用他的笔忠实地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表达他们的意愿。他永远是后代作家一个光辉的榜样。

拉·黑格洛维奇的《一个作家的道路》,是一本介绍这位作家生平和创作的传记体小说。作者根据大量的可靠史料,并在这个基础上加进了自己的想象,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人民作家的伟大形象。从这些历史般具体的叙述当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绥拉菲摩维支追求革命、献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还可以了解他在创作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由批判现实主义上升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他的主要作品的内容、特色和写作经过,等等。绥拉菲摩维支的道路,概括说来,就是一个作家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自觉地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这一边,勇敢地捍卫祖国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不断地与各种反动和落后的现象做斗争,并随着历史步伐一同前进的道路。

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俄国是一个黑暗暴虐的时期,沙皇政府极力摧残一切的民主表现,失业、饥饿、监狱威胁着革命知识分子。但是,在另一面,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却给了他们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毫无怯色地把斗争坚持下去。绥拉菲摩维支就是这些人中间的一个。他在彼得大学念书时就参加了革命团体的活动。1887年,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即列宁的哥哥)等谋刺沙皇案发生之后,他曾起草过一篇革命宣言,痛斥学校当局对沙皇的屈从。同年,他就被警察总监部流放到白海沿岸的麦晋去。这时作家才24岁。

这一次为期五年的流放,是作家生命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在麦晋结识了著名的工人领袖莫依先柯,由于跟当地劳动人民有了密切的联系并了解了他们的痛苦,绥拉菲摩维支不但获得了深刻的革命教育,而且积蓄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样,在极端仇恨富农的残酷剥削行为和迫切要求投入战斗的心情的驱使下,他写出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浮冰上》,叙述一个名叫索洛卡的猎人,为债务所逼铤而走险,以致悲惨死亡的故事。这篇小说发表后,他就确定了以写作为终身职业。尽管他十分清楚在那时作家的面前有着多么大的困难,但由于跟专制制度的势不两立,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他毫不犹豫地这样决定下来了。

绥拉菲摩维支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的,他的人物都是一些受压迫的、可怜的人。但是,和资产阶级现实主义作家不同,他力求到“生活的深处”去,熟悉他所要描写的那些人们;他的作品不仅是从现象上来揭露现存制度的一切毒瘤,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它,例如在《报复》这个短篇小说里,他把主人公彼得·德兰柯的死完全归咎于私有财产的社会制度。但绥拉菲摩维支仍然有自己的矛盾,他的进步的世界观并没有如实地反映在自己的作品里,他直率地对大学时代的朋友布雷金说:“我想写给那些注定应当完成伟大事业的人们,那些善于创建光辉的伟大的新事业的人们。我想写这些伸开自己臂膀的人们,——我愿意,可是办不到。……”后来,他在短篇小说《一滴》里也只是朦胧地从憎恨旧世界转向肯定未来。

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对作家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革命风暴来临时,他的朋友、资产阶级作家安德烈夫“劝”他到德国去,他拒绝了,并且说“一个俄国作家的良心”使他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普列斯尼亚被围后,他就跟起义群众一道战斗,帮助他们建筑街垒。这时期高尔基也不断教导他,向他指出必须写出人民对未来的信心。这样,绥拉菲摩维支的民主革命意识终于升华成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坚强信念,他稳步地走进了无产阶级的文学队伍并成了它的中坚力量。后来,他在斯托雷平反动时期所写的《天亮了》(即《悬崖旁》和《草原里的城市》)成了推翻沙皇专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的革命号召。作品中正面人物的精神面貌也相应地起了变化。

在绥拉菲摩维支革命前的文学活动中,跟资产阶级现代主义和颓废派文人的斗争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他从登上文坛时起,就是“纯艺术”论者的死敌。1905年革命失败后,当这些堕落文人纷纷粉墨登场的时候,他就利用巡回演讲的方式不遗余力地加以抨击。这个斗争一直进行到十月革命之后,他在《在一滴里》这篇文章里狠狠地揭露了这些文人仇恨革命政权、仇恨工农群众的反动本质。这时,他跟颓废派作家安德烈夫也最后决裂了。(www.xing528.com)

十月革命使绥拉菲摩维支的创作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革命政权刚一建立,他就积极地热情地投入火热的战斗,担任了《莫斯科工兵代表苏维埃消息报》的文艺栏主任。1918年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同年秋天就到前线去,并且写出了许多作品,歌颂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人民走向新生活的精神力量。这期间,列宁同志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亲切的教导成了他创作活力的不竭源泉,列宁不但召见过他,并且在他的儿子牺牲后写信安慰他,告诉他“工人和我们所有的人是多么需要您的著作”。这些叙述不仅表现这位作家可贵的革命热情,表现了党对作家的爱护,同时也正确解释了《铁流》这部苏联国内战争史诗写成的原因。

《铁流》是以塔曼红军英勇突破白军包围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的,它描述了散漫的无纪律的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过程,显示了苏维埃人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及他们和苏维埃政权之间的血肉关系。《铁流》向全世界证明,无产阶级不但可以有自己的文学,而且已经产生了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书的作者把这部史诗的构思过程、作家艰苦劳动的情形和作品中的一些重要场面,写得十分具体生动,这大大有助于我们对它的了解。

在苏维埃年代里,绥拉菲摩维支的生活和创作跟苏联全国人民的利益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除了继续写作而外,他还花了很大力气来帮助像富曼诺夫、肖洛霍夫这样的青年作家。卫国战争期间,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作家不顾艰难和危险,又一次走上前线,写了许多反映这次战争的小说和特写,有力地打击了法西斯强盗。由于竭智尽忠地致力于无产阶级文学事业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苏联的党和政府曾经两次给予他最高的荣誉:1933年他获得了列宁勋章,1943年又获得了一等斯大林奖金。

绥拉菲摩维支从事文学活动有六十年的历史。书的作者十分注意地描写了他在这漫长岁月里对写作的一贯严肃认真的态度。在1890年给柯罗连柯的信里他批评自己的《北方特写》时说:“主要的是它们里边的雪、冰、北极光都太多了,而几乎是没有人。”他总是在自己作品里寻找不满意的地方。他力求语言的精练、准确,“拧掉多余的,毫不留情地拧掉”——他对肖洛霍夫这样说过。卫国战争期间,他对那些善意劝阻他到前线去的人们说:“你们知道,对我来说,最难过的是垂手坐着。应当钻到最深处去并且写作,写的时候要写得每个字都激动心灵。”

《一个作家的道路》这本书写得相当质朴,尽管在许多地方都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想象成分,但它们不但不使人感到浮夸,有失真实,正相反,借着这些成分,绥拉菲摩维支的平易、热情而又严肃的个性,他的无限忠实于革命事业的精神被鲜明地呈现了出来。全书的结构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既能正确地表现绥拉菲摩维支个性的逻辑发展,又适当地展示了这位作家成长的历史背景,作家个人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也被描写得十分突出。书中的次要线索和附带线索较多,但每一条线都做了切实的交代,脉络极为分明。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原载《读书》1959年第2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