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光地清初经学:用词例的含义及严格规定

李光地清初经学:用词例的含义及严格规定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词例”指《春秋》记事用特定的词汇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李光地认为“晋人及姜戎”表示晋国对姜戎还有支配和控制的能力,而“晋师、白狄”则表示二者已经平等。(三)无君命不用“使”例李光地认为《春秋》中对于官员出访他国是否称“使”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得到了国君任命才可称“使”。

李光地清初经学:用词例的含义及严格规定

“用词例”指《春秋》记事用特定的词汇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一)逆与归

李光地认为鲁君的女儿嫁给他国诸侯,按照《春秋》书法不应书“逆”。隐公二年经:“九月,纪裂繻来逆女。”纪国国君派大夫来迎娶伯姬,却书“逆”。《公羊传》:“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不亲迎也。”《谷梁传》:“逆女,亲者也。使大夫,非正也。”《左传》:“卿为君逆也。”李光地认为,纪国国君没有亲自来迎娶伯姬,违背了“礼”的要求,书“逆”,来显示当时礼之不行。[132]他说:“逆女而在邻国,则身亲之者也,使大夫,非正也。春秋之时,亲迎礼废,纪、鲁不敌,犹不身亲,余可知矣。书此示礼之变,余不悉书也。”[133]与《公羊传》《谷梁传》不同,李光地没有褒贬解经,而是从礼制的角度来理解。

李光地认为鲁君的女儿嫁给他国国君书“归”,而嫁给卿大夫书“逆”。隐公二年经:“冬十月,伯姬归于纪。”《公羊传》:“伯姬者何?内女也。其言归何?妇人谓嫁曰归。”他说:“为诸侯夫人者,书归不书逆;为大夫内子者,书逆不书归。”[134]李光地认为“归”有“归宁”之义。文公十八年经:“夫人姜氏归于齐。”他说:“妇人嫁曰‘归’,故常事归宁。……故取‘归宁’之‘归’为义,而变文以书之。”[135]

(二)及

李光地认为“及”作为连词并非毫无意义,如连接的是物或事,则表示所连接两件事物的从属关系。如连接的是人,则表示所连接的两个人是否听命于鲁君。

如僖公三十三年经:“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宣公八年经:“晋师、白狄伐秦。”李光地认为“晋人及姜戎”表示晋国对姜戎还有支配和控制的能力,而“晋师、白狄”则表示二者已经平等。《春秋》这样记载意为批评晋国与戎、狄联合攻打其他诸侯国。他说:“殽之役,书‘及姜戎’,此与白狄伐秦,不复书‘及’,累晋也。连兵结怨,与戎、狄而伐婚姻之国,曰‘狄道’也。自秦、晋之兵不解,而荆楚强盛之势成矣。”[136]

又如,襄公五年经:“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左传》载:“穆叔觌鄫大子于晋,以成属鄫。吴子使寿越如晋,辞不会于鸡泽之故,且请听诸侯之好。晋人将为之合诸侯,使鲁、卫先会吴,且告会期,故孟献子、孙文子会吴于善道。”他说:(www.xing528.com)

“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二事恰相连,一旅见于晋,一并受命于晋,否则两事皆造晋,而听命受命焉者也,是以不书“及”。凡书“及”者,内为志,必受君之成命以往也,而后书“及”。[137]

他认为无论是叔孙豹与鄫太子巫去晋国,还是孟献子、孙文子与吴国会盟[138],都是受到晋君的指令,而不是得到鲁君的命令,因此《春秋》都不书“及”。

(三)无君命不用“使”例

李光地认为《春秋》中对于官员出访他国是否称“使”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得到了国君任命才可称“使”。

隐公三年经:“秋,武氏子来求赙。”他说:“求赙不称使,当丧,未君也。‘武氏子’,略辞也;‘仍叔之子’,详辞也。何详于仍叔之子?蒙王命之称也。”[139]李光地这里“当丧,未君”的解释继承自《公羊传》。《公羊传》在此条经文之下说:“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公羊传》也认为武氏子之所以不称“使”,是因为周平王刚死,新王还在守孝期间,没有称君。

文公九年经:“九年,春,毛伯来求金。”《公羊传》:“毛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他说:“‘毛伯来求金’,不称使,不但为未君,直讳求金耳。”[140]

文公十五年经:“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他说:“凡来盟不称使,皆其君未有成命,其臣以权出而行之也。齐高子、楚屈完之例是也。”[141]李光地也没有完全固守《公羊传》的说法,他还有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从“武氏子”一称谓上也可见其没有受到新王的任命。李光地用“武氏子”与“仍叔之子”[142]对比,认为“武氏子”即“武氏之子”的省略,[143]又认为“毛伯来求金”还蕴含着周王向诸侯求金一事的避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