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南高中探索学生主体性特征

鄂南高中探索学生主体性特征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是基本的共识。但关于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却存在着若干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生主体性并不是主体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晶,是学生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鄂南高中探索学生主体性特征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都得以发展,成为社会的主体或主人。在这个过程中的教育者受过专门的训练,具有专门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他受社会的委托,代表一定的社会,以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影响作为教育活动的手段,引导教育者产生合乎目的的变化,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条件的。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其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与才能;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诸如教育目的与任务的高低、教育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选择是否恰当等,都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只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并在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得到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发挥其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是基本的共识。

但关于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却存在着若干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生主体性并不是主体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晶,是学生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有的认为,所谓主体性,指的是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教学认识的主体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的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经验、思维方法、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制约,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有的学者提出人为之主体的现实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还有的提出主体性的特征是整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等等。以上研究对于我们开拓思路,促进对学生主体性问题的思考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研究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应首先明确的是,主体性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并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只是从人自身来讲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如果离开了客体和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使自己的活动指向客体,并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