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南高中三十年,探索教育教学实践

鄂南高中三十年,探索教育教学实践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以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还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特色来进行。我们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这就说明国家鼓励各个地方结合地方特点和学校特点来开发课程和实施课程。校本课程主要是挖掘和整理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及学校精神。学校文化建设还要注意地理标志产品与非物质文化保护。

鄂南高中三十年,探索教育教学实践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以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还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特色来进行。

我们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这就说明国家鼓励各个地方结合地方特点和学校特点来开发课程和实施课程。国家课程从国家整体出发,传播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国家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地方课程要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地方知识等地域性的文化知识。校本课程主要是挖掘和整理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及学校精神。

我们过去往往只是注重国家课程,忽视了办在地方、生长在地方的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色。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域地理、气候、物产、文化多样,生产方式、产品与工艺等也多种多样,学校文化建设要注重传授本土知识。石中英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对本土性知识进行了定义:“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视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15]

具体地说,教育要传播如下几类知识:第一,乡土自然、环境、气候与物产等知识;第二,地方性的生产劳动知识、经验与经济常识;第三,传统的人文常识与地方民俗礼仪常识;第四,一般文化科学知识在本土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如环境保护、农副产品与食品安全等。(www.xing528.com)

学校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把优秀的地域文化引到学校文化之中,丰富学校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地方文化或地域文化,他们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要传承这些优秀文化,尤其是协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并将这些文化以一定的方式方法融入学校文化之中。

学校文化建设还要注意地理标志产品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世界贸易组织在有关贸易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对地理标志的定义为,地理标志是鉴别原产于一成员国领土或该领土的一个地区或一地点的产品的标志,但标志产品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确定的特性应主要决定于其原产地。因此,地理标志主要用于鉴别某一产品的产地,即是该产品的产地标志。地理标志也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学校教育不能仅仅重视高考知识,不能仅仅培养脱离地方的人,学校要为地方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要致力于各个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就有必要把学校文化建设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其有效的途径就是把地方优秀的文化特色融入学校教育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