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南高中三十年,教育教学实践成果

鄂南高中三十年,教育教学实践成果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倡导的新民主主义文教纲领依然是文化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治的统帅作用,由于把教育作为社会改造的工具,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形成了以政治价值突出、文化内涵单一、学校发展缺乏特色、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等为特征的学校文化基本格局。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或教

鄂南高中三十年,教育教学实践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建设百废待兴。在文化教育方面,虽然有苏维埃和解放区的一些宝贵经验,但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重新规划。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倡导的新民主主义文教纲领依然是文化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央人民政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继承了以前的经验,当时教育工作上非常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工农服务;二是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结合;三是依靠群众办学,提高群众办学积极性。毛泽东同志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这一教育目的,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和目的,我国教育在20世纪50~6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在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又出现了很多的曲折和错误,存在着“左倾”冒进的倾向。1956年,中央政府提前宣布我国已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坚持“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的论断,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成为最重要的政治问题。教育的政治功能得到不恰当的被突出化,教育的政治化倾向浓厚。到“文革”时期,教育完全失去了本体功能,“左倾”思想盛行,文化价值观紊乱。十年“文革”结束后,经历拨乱反正,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个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尽管在文字表述上与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提法上不完全一样,但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概括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格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探讨这个问题,要勉为其难,尽管不免挂一漏万,也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治的统帅作用,由于把教育作为社会改造的工具,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形成了以政治价值突出、文化内涵单一、学校发展缺乏特色、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等为特征的学校文化基本格局。

(1)政治价值突出

学校到底具有哪些功能?学校教育要贯彻什么样的价值观?突出什么价值?学校要培养什么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承载的文化含量极其厚重与深奥。对于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存在许多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中国的领导人把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夸大了,因而出现了教育道德化、教育政治化的倾向,而且在中国社会出现了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倾向。这样,教育政治化、教育道德化、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政治道德教育化相互交织、相互纠缠,教育的政治价值凸显。我们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爱”道德规范来说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提出了全体公民必须共同遵循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后来五爱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学校教育贯彻五爱,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学校德育的基本要求。五爱很好地统一了道德、政治、科学、劳动等不同范畴的思想前提,但是,在“左倾”冒进思想下,五爱被简单地政治化了,最后整个学校教育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2)学校文化内涵单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际国内的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及现实社会建设的需要,在“打破一个旧世界”后,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中国社会建设发展以什么为指导思想,以什么为思想资源,有哪些现实途径,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建设,是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管理的重大问题。对于文化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对于刚刚建设的社会主义,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东西,要反对封建主义的东西,要反对资本主义的东西,剩下只能“以俄为师”了,既要“以俄为师”,又要结合国内实际,可见文化建设的确是一大难题。自新文化运动以后,反传统之风日盛,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与封建主义一起受到批判而抛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思想也不能借鉴,马克思主义被作为指导思想不能接受任何质疑与挑战,社会主义新的文化体系还在探索和形成之中。此种情形之下,学校文化内涵单一就是必然的。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学校从城市到农村、从高等学校中小学,学校文化的基本特质一样,只是形式的繁简不同、开展范围的大小不同、频率的多少不同而已。除了政治高高挂帅,学校文化因为缺少资源而单调重复。(www.xing528.com)

(3)学校发展缺乏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面临国家发展教育的需要和人民受教育需要不能完全满足的矛盾,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很大,而教育供给缺乏,许多地方连办小学都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学校布局稀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但是通过古老的重教传统与乡村投资教育的体制结合,农村学校的大量兴办与业余补习学校、识字运动结合,城市实施学校教育与工厂教育及个人识字教育、职业教育结合,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7年,毛泽东提出小学教育必须打破由国家包下来的思想,在农村提倡群众集体办学,中学设置应适当分散,改变过去规模过大、过于集中在城市的缺点,特别是初中的发展,要面向农村。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把中小学管理权下放到农村和街道,农村和城市逐步扩大和普及高中教育,实施缩短学制、简化教育内容等措施,加速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不利的经济条件造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困难,单一的学校办学模式限制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中国学校执行的是一种思想,一个办学模式,基本是一套课程体系,学校发展没有特色。

(4)学生个性发展不足

统一的教育政策和单一的办学体制限制了学校的多样化发展,而且,在教育过程之中,统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不重视,造成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思想,一律都主张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没有问题,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在我国教育实践中,我们主张全面发展却不太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原则讲因材施教,但教育实施的范围和程度远远不及,因为因材施教还应该包括针对学生兴趣爱好及发展现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我们学校教育重视什么呢?第一,重视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集体主义教育,把个性发展等同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从思想理论上排斥个人,学校不敢进行个性发展的教育。第二,重视统一的知识体系的集中传授,讲求知识教学的效益,讲求学习实际应用知识,反对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不重视教育中的人。同时,学校基本也没有条件来进行个性发展的教育,讲个性教育也不合时宜。当然,这也有个如何理解个性的问题。

政治价值突出、文化内涵单一、学校发展缺乏特色、学生个性发展不足,学校文化的基本格局使得学校发展缺乏动力和多样性,学校文化浅表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