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南高中三十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与成果

鄂南高中三十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与成果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虚无主义在我国有蔓延之势,这和我国整体的文化环境及当下市场经济有关系。如何克服虚无主义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建设需要应对这个难题,学校文化在应对这个问题上应该有所作为,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

鄂南高中三十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与成果

毫无疑问,学校文化建设是个巨大而艰难的工程,当今社会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加,各种文化与思想资源汇聚交融,相互缠绕、相互影响,而社会的宽容程度、人们的理解程度也都大大加强了。这也造成了学校文化价值观面临的各种挑战,我认为,学校文化价值观面临着至少三大挑战。

(1)生存实用主义的挑战

生存实用主义即是西方哲学中的实在论,它不同于功利主义思想,而是一种从个体的现实生存的物质条件追求出发,缺乏具有超越性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以个体物质财富生存为目的的流俗生存观和价值观。它是传统等级观念和出人头地心理的扩张,是现代人缺乏内心信念和价值依据的实存生活状态,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具体体现。在现实世界中,现代人忙碌于追求物质生活带来的满足,以金钱、物质富足、社会地位和名利作为衡量人与评价人的客观标准,搁置了社会正义道德、良心、友爱和亲情,失去了内心的纯净,人生境界得不到提升。

生存实用主义对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教育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如理性主义的教育观和知识观,科学主义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当前我们要警醒的是,最直接支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并非是明确的理性主义的教育观和知识观,也不是科学主义的教育观和知识观,而是一种流俗的混合的教育观和知识观,这是一种人们日常实践而不自觉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影响巨大,这就是生存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和知识观。

生存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和知识观把教育和知识作为个体生存、获取功名、取得成功的工具,仅仅注重教育和知识的外在功用而忽视其文化关联。

(2)唯科学主义的挑战

生存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和知识观还是浅层的,是芸芸众生之流俗的,主要体现在一般市井之人身上,而唯科学主义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则是有思想渊源的、有理论依据的,主要体现在一批知识精英身上。

毫无疑问,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世界谋划了一个新的局面,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算起,近代科学有近400年的历史,这是人类历史上进步最快、社会变化最大的时期。科学产生的巨大成绩及带来的实际利益在改变人们的世界观的同时,又催生了人们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世界不再是神灵的居所,而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去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使命。“17、18世纪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主要衍生于天体力学的研究。起初,当人们试图确立对于自然法则的科学探索的合法性和优先性时,他们并未将科学和哲学加以区分,即使是在对这两个领域进行区分时,他们也把两者看成是共同探寻世俗真理的同盟。然而,随着实验性、经验性研究对于科学视界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哲学在自然科学家的眼里也日益成为神学的替代物,同样因其先验的真理断言不可验证而备受责难。早在19世纪初期以前,两个知识领域的分化业已失去了它们原先作为两个‘独立而平等’领域的意义,而开始着上一层等级的色彩,至少在自然科学家眼里是如此:一方是具有确实性的知识(科学),另一方是想象性的、甚至虚假的知识(非科学的知识)。到19世纪初,科学终于大获全胜,其独尊地位在语言上得到反映。人们把不带限定性形容词的‘科学’一语主要地(而且经常是唯一地)与自然科学等同了起来。”[13](www.xing528.com)

科学的进展使传统的人文学科相形见绌,如华勒斯坦等人所说,到19世纪,科学就直接等同自然科学了。人文学科要使自己有所建树,不得不使自己科学化,我国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唯科学主义思潮。至今,我们仍可以从各学科对自身的定义中看到其痕迹。

在教育中,科学知识的地位同样是独尊独霸,学习科学技术几乎是教育的别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是这个时代的最响亮的口号。科技发展与进步引起教育领域划时代革命,教育一方面要适应科技革命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科技人才,形成了世界性的科技教育思潮,世界各国兴起的科教兴国战略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教育思潮的广泛而深入的普及,科学技术是现代教育的绝对主要的内容。因而,在学校教育中,人文教育受到冷落,科学知识的教学是最具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可以编码的知识是最有权威的知识,学知识就等于学习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普及水平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全球性标准。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文关照,没有伦理精神,就容易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造成学校师生精神生命的枯萎。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就会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的工具,学校教育与文化就会分离。

(3)虚无主义的挑战

虚无主义古已有之,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时期的一些隐士名士的思想倾向,于今为烈,如在世界高度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家的思想。虚无主义是个很复杂的思想,表现在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不同方面,但这种有思想依据的虚无主义,尽管有很大的影响,但害处不大,而当今我们要警惕的是一种民众性的道德价值虚无主义,也可以说是文化上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否认人生和世界意义,没有人生目的和意义,没有理想和信念,拒绝一切权威、道德和社会习惯,或表现为价值相对主义,或成为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这种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既复杂又简单。复杂的原因是这种虚无主义者从传统的虚伪道德价值观、等级道德价值观、假大空的道德价值观中解脱出来,似乎有种“看破红尘”的清醒,转而追求某种实用的或空虚的东西,简单的原因是这种虚无主义者没有内心的理想和信念,没有做人的基本或基础价值观。

虚无主义在我国有蔓延之势,这和我国整体的文化环境及当下市场经济有关系。传统中国,虽然没有体系性的宗教,但儒家思想的教化、佛教的信仰、道家的追求让人们内心有所寄托,有所皈依,有某种伦理天条对人进行约束。现代化及市场经济解放了人,也解放了人欲,“沉重的肉身”代替了超验的天条,人摆脱了神灵又取代了神灵,人们崇拜的不是神灵,不是英雄,而是自己内心的欲望。

如何克服虚无主义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建设需要应对这个难题,学校文化在应对这个问题上应该有所作为,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