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悉兵迎战,八战八克,斩谢丰、袁吉

汉悉兵迎战,八战八克,斩谢丰、袁吉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于是,汉使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诏书还未送到吴汉手里,公孙述果然派部将谢丰、袁吉带十余万兵力进攻吴汉,又另派出一万多人袭击刘尚,迫使他二人不能互相救援。正,是常规作战。

汉悉兵迎战,八战八克,斩谢丰、袁吉

【原文】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40]。”

【译文】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我军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就应当激励将士决一死战,只要不苟且偷生就能取胜。兵法说:“士兵敢赴汤蹈火,就不会惧怕。”

【战例】

后汉将吴汉讨公孙述[41],进入犍为界[42]。诸县皆城守。汉攻广都[43],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44],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45]。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惊,责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余万出攻汉[46];使别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状以闻,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于是,汉使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47]。述兵败走,高午奔阵刺述,杀之。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蜀遂平

【译文】

东汉大将吴汉攻打公孙述,率军进入犍为界。那里的县城到处都有部队防守。吴汉攻克广都以后,派骑兵烧毁了附近的市桥,武阳以东地区的小城都投降了。光武帝告诫吴汉说:“成都有十余万敌兵,不要轻视,可以坚守广都,等待敌军来攻,也不要马上分出胜负。假若敌军不敢出来,你要调遣部队逼它出战,必须使它疲惫不堪,那时才能大举进攻。”吴汉不听。趁着胜利,亲率步兵、骑兵二万余人,向成都逼近。离城还有十余里,吴汉在江北扎营,搭成浮桥,又派副将刘尚带万余人,在江南扎营,二营相距二十余里。光武帝知道后,大惊失色,批评吴汉说:“我曾千叮咛万嘱咐地敕命你,为什么行动起来却又违背我?你轻敌深入,又和刘尚分别扎营,敌情紧急,不能相互支援。假若敌人出兵牵制你,另派主力进攻刘尚,一旦刘尚被歼,那时你也危险了。现在侥幸尚未发生问题,你急速带兵回到广都。”诏书还未送到吴汉手里,公孙述果然派部将谢丰、袁吉带十余万兵力进攻吴汉,又另派出一万多人袭击刘尚,迫使他二人不能互相救援。吴汉与敌军大战一天,兵败回军营,谢丰马上把城围困了。吴汉召集各位将领,激励他们说:“我与各位将领涉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到之处,无不胜利,因而今天才深入敌境。逼近成都时,我们却与刘尚在两个地方被包围,实难互相接应,眼前的灾祸是难以估量的。我想偷偷地将军队移至江南,与刘尚合兵防守,便于集中兵力对敌。如果大家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便可以告成;如其不然,必败无疑。成败在此一举。”各将领都说:“是。”于是用酒饭招待士兵,喂饱马匹,闭住营门,三天不出,并树立起许多旌旗,使烟火缭绕不断。到了夜晚,部队口衔竹片,悄悄出动,与刘尚合兵一处。谢丰等人没有察觉,第二天,谢丰仍然分兵阻挡住江北汉军,而自己领兵攻打江南汉军。吴汉率领全军出战,自清晨杀到黄昏,大败敌军,斩了谢丰、袁吉。于是,吴汉率军退还广都,留下刘尚继续抗击公孙述。吴汉向光武帝上报了这一情况,并深深地责备自己。光武帝回诏文说:“你退回广都,是很合适的。公孙述必然不敢丢开刘尚直接进攻你。如果他先攻刘尚,你就从广都率全部步兵、骑兵赶五十里到那里。其时当是公孙述十分疲惫之时,这样就必然能打败他。”于是,吴汉与公孙述交战于广都至成都之间,吴汉八战八胜,遂进入成都外城。公孙述亲自率领几万人出城大战,吴汉派护军高午、唐邯带领几万名精锐士兵迎击。公孙述兵败溃逃,高午冲到敌阵中将公孙述刺死。第二天,成都被迫投降,吴汉把公孙述的首级传送到京都洛阳。从此蜀地被平定。

[1] 兵法原文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苟将不知奇正,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注:“因敌虚实以为奇正,然能知奇正,则能使敌常虚而不实矣。”另见《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是常规作战。奇,是暗取、偷袭等。奇、正是古代用兵的基本方法。奇、正互相配合,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就能取胜。

[2] 司马昭司马懿之子,字子上。在魏任大将军,专国政。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发兵灭蜀汉,自称晋公,后封晋王。死后被追尊为文帝。

[3] 姜维:三国时蜀将。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拜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继统蜀军。后任大将军,屡次攻魏无功。蜀灭后,他准备与魏将钟会联合反魏,企图乘机恢复蜀汉,事败被杀。

[4] 刘禅:三国时蜀汉后主。223—263年在位。字公嗣,小字阿斗刘备之子。十七岁时即位,初由丞相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死后,他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后来魏军兵临成都,他举城出降。

[5] 兵法原文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若非正兵,安能致远?”

[6] 檀道济:南朝宋将领。高平金乡(位于今山东金乡北)人。跟随刘裕四处征战,战功显赫。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称帝建宋后,进位司空,后为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第三子)所疑忌杀害。高祖:指南朝宋武帝刘裕,高祖为其庙号。文中之时刘裕尚未代晋称帝。

[7] 京观(guàn):古代战争中,为炫耀其武功,胜利者常常将敌人尸首收集在一起,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称为“京观”。

[8] 戎夷:即戎和夷。泛指少数民族。本篇这里指后秦人。

[9] 兵法原文见《孙子·虚实篇》:“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10] 阳平:关隘名。在今陕西勉县西白马河入汉水处,为川陕交通要冲。

[11] 魏延(?—234):三国时蜀将。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因有战功,曾任镇北将军,封都亭侯、西郑侯等。后与杨仪争权,率兵击仪,兵败被杀。

[12] 兵法原文见《孙子·计篇》。

[13] 兵法原文见《吴子·论将》。

[14]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前636—前628年在位,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回国后大力富国强兵,最终称霸诸侯。

[15] 子玉:即楚国令尹成得臣。为人刚愎自用、轻率无谋,在城濮之战中大败后自杀。

[16] 死地:本处指处于危亡的境地。

[17] 兵法原文见《孙子·军争篇》。意思是,屯兵防守要像山岳那样稳固不可动摇。

[18] 栾书:春秋时期晋国将领。晋文公时下军主将栾枝之孙。晋楚*陵(位于今河南*陵北)之战中,栾书任中军主将。

[19] 范匄(gài):即士匄。晋国大夫士燮(亦称“范文子”)之子。卒后谥“宣子”,故又称“范宣子”。

[20] 疏行首:指拉宽行阵间战道的距离,这样使出战击刺方便。行首,即行道,战道。(www.xing528.com)

[21] 兵法原文见《孙子·计篇》。

[22] 莫敖:春秋时楚国官职名称,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23] 坐:等待,守。

[24] 兵法原文见《孙子·虚实篇》:“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25] 朔方:唐方镇名。设节度使,为边防十节度使之一。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沙吒忠义:唐时番将。沙吒,复姓。

[26] 张仁愿(?—714):唐朝大臣。曾为朔方总管,有效地抵挡了突厥的进攻。

[27] 拂云祠:唐代著名古寺,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哈德门沟口坡地上。

[28] 默啜(?—716):东突厥可汗。初助唐攻契丹,后犯唐边,受阻后大掠西北各族。突骑施:唐代西突厥部落。

[29] 灵武:古县名。在今宁夏贺兰县西北。

[30] 榆林:古县名。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

[31] 牛头朝那山:山名。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西北,接乌拉特、茂明安两部界。蒙古名集兰陀罗海,又名牛头牟那山。

[32] 兵法原文见《孙子·势篇》。本谓木石放在平坦安稳之处就静止,但在本篇指实施坚守防御的部队,应像木石置于平地那样静止不动。

[33] 武功:汉置县。故址在今陕西武功西。

[34] 五丈原:古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东南之斜谷口西侧,渭水经此流过。

[35] 巾帼:本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作为妇女的代称。

[36] 懿弟孚:即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字叔达。与其兄懿同佐魏明帝,官至尚书令

[37] 杨仪: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威公。诸葛亮时为长史,诸葛亮死后,自恃功高,与尚书令蒋琬争权而获罪入狱,自杀身死。

[38] 辛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字佐治。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任丞相长史。魏文帝时任侍中,明帝时封颍乡侯。

[39] 藜:一种果实带刺的草本植物。

[40] 兵法原文见《孙子·九地篇》。

[41] 吴汉(?—44):东汉初将领。字子颜,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助刘秀立国,入蜀讨公孙述,升任大司马,封广平侯。公孙述:字子阳,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人。王莽时自立为蜀王,建都成都,称天子,为吴汉所败而死。

[42] 犍为:郡名。西汉建元六年(135)置,治所在武阳(今四川眉山彭山区)。

[43] 广都:地名。在四川成都双流区。

[44] 成都:战国时秦置县,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市桥:地名。在四川成都市西,一名金花桥

[45] 武阳:秦置。在今四川眉山彭山区。

[46] 谢丰:东汉初,公孙述之部将。袁吉:东汉初,公孙述之部将。

[47] 高午:东汉初,吴汉部将。唐邯:东汉初,吴汉部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