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谢德丰:轮船和工矿企业的煤炭供应大王

谢德丰:轮船和工矿企业的煤炭供应大王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生得“幼而英俊不群”,家乡人都称他为谢德丰。轮船和工矿企业消耗煤炭的数量大,于是谢大进大出,赚了不少钱,在煤炭市场已小有名气,在行业中站稳了脚跟。按照规定,两路局每次购煤必须经过公开招投标,谢蘅窗利用合理的价格中标经营,获取了丰厚的利润。1935 年,国民党迫于抗日形势,提出实施减刑“大赦”。

谢德丰:轮船和工矿企业的煤炭供应大王

◆ 陈一鸣

谢公做事益求精,两字颜为学校名。

业戒荒嬉韩吏部,化行弦诵鲁诸生。

眷怀桑梓将恭敬,乐育菁莪盼俊英。

八百孤寒成立地,廿年特为苦经营。

这首《谢君蘅窗梅墟故乡创设求精学校已届廿载,赋此以纪》是镇海中学创始人盛炳纬写给旧上海煤炭大王”谢蘅窗的。诗中写到了谢蘅窗在家乡捐资创办七所“求精学校”以及在甬江边围塘造田八百亩回报家乡的事迹。

谢蘅窗

谢蘅窗(1875—1960),名天锡,又名蘅聪、德丰,江南胡家洋人(今小港街道新建村),是旅沪宁波帮代表人物之一。他生得“幼而英俊不群”,家乡人都称他为谢德丰。

根据爱国煤商潘以三口述资料《关于谢蘅窗生平》介绍:谢蘅窗的父亲是沙船船夫,见多识广,在当时很少使用煤的情况下,已经看到了煤燃料的发展前景,有志经营煤业。不幸的是,其父过早离世,家境窘迫。谢蘅窗在16 岁时,离乡赴沪,在一家名叫“同益”的煤店当学徒。同益以门市营业为主,学徒在煤店起早摸黑一天干到晚,劳动强度很大,但是,谢留意观察煤店的经营方式,尤其是批发进煤的渠道。满师后,他便离开同益号,去专做进出口的东升公司当跑街。东升公司设有煤炭部,股东中有虞洽卿、袁子庄等人。谢当上了跑街,关系网逐步扩大,对经营煤炭的套路渐渐熟悉起来。于是,他决定尝试自己做生意。

在上海,煤炭作为燃料的历史并不长。当时垄断上海煤炭市场的主要是日商三井洋行经营的日本煤,其次有英商怡和、华伦、麦边等洋行经营的印度煤及婆罗洲煤,还有法商宝多洋行、永兴洋行经营的越南鸿基煤。

初创煤号时谢蘅窗才28 岁。他在上海英租界金隆街租一门面,起名“裕昌”。由于财力有限,资金是向亲朋筹借而来,被人称作“铅皮字号”(以前店面的招牌用铅皮做,这里有底子薄、财力小的意思)。裕昌是批发字号,起初经营时,主要销售日商三井洋行的日本煤,对象以门市店为主。

日俄战争(1904—1905)时,谢蘅窗的经营趋向成熟,他感悟到“欲挽救中国必以实业为前提,欲振兴实业必以煤铁为根本,故一意萃其精神才力,以从事于煤业”。裕昌的销售对象也扩大到轮船和工矿企业。轮船和工矿企业消耗煤炭的数量大,于是谢大进大出,赚了不少钱,在煤炭市场已小有名气,在行业中站稳了脚跟。那段时间,谢蘅窗在老家宁波江北外滩建起了中西合璧的豪宅。

1912 年,谢蘅窗盘进上海虹口有恒路桥堍的店面,设立永昌煤号。有恒路桥周围有医院、住家,住家绝大多数是外侨,以美侨、日侨为主。冬天,外侨习惯取暖,用煤量大,医院用煤需求更大。谢瞅准市场,在此处设立门市店,然后承接两路局采办煤炭的招投标。“两路”是指铁路沪宁线和沪杭线。他了解到,沪宁线全长311 公里,按当时每天对开两次计算,每年需要用煤约10 万吨。沪杭线比沪宁线短,但每年用煤量也起码5 万吨。按照规定,两路局每次购煤必须经过公开招投标,谢蘅窗利用合理的价格中标经营,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谢蘅窗具有浓厚的家乡情结。虽然在上海滩闯荡,事业有所成就,但对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他时刻记挂在心里。在他的纵向发展战略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家乡设立分号。他较早地在宁波设裕昌分号。宁波分号主要销售对象为和丰纱厂、永耀电力公司、三北小轮船、甬绍段铁路局等。后来,谢蘅窗逐渐将裕昌的经营扩大到天津青岛、博山、无锡、南京、芜湖、九江、汉口、宜昌、万县、重庆等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工业有所发展,本土对煤的需求大增,三井洋行来自日本的煤逐渐减少。谢蘅窗利用在各地的分号采购到抚顺煤、博山煤、中兴煤、开滦煤。同时,他利用在法商立兴洋行做买办的有利时机,逐步将国产煤在上海市场打开销路。(www.xing528.com)

旧家门巷认乌衣,壮志鹏搏矢奋飞。

涉猎儒书能见大,经营矿产妙探微。

范蠡致富雄才负,郭解轻财众望归。

仰托北堂萱荫茂,卜君长此荷春晖。

这是盛炳纬另一首称赞谢蘅窗仗义疏财的诗。谢蘅窗的豪爽,造就他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的气度。他“气度恢宏,有异于世之挟财者,且爱国尤出于至诚”。当然,这话也有事例可以印证。

谢蘅窗在光复上海和民国初期,不仅积极筹措款项捐助革命,也与陈其美有过交往。“逊清末叶,加入同盟会,潜与会中诸同志谋举义,辛亥革命那年秋天,陈英士攻上海制造局,军饷枪械所需悉以给予。当时上海之光复,及后沪军会师金陵,实竭全力筹款以助其成也。”

1935 年8 月,谢蘅窗曾出面担保,救出共产党人叶进明。事情起因于1930 年4 月,叶进明在上海云南路仁济善堂参加迎接“五一”筹备大会集合时被捕入狱,被判刑9年11 个月。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坚持斗争,一有空就抓紧学习文化和印刷技术,准备出狱后继续斗争。1935 年,国民党迫于抗日形势,提出实施减刑“大赦”。同年8 月,叶进明的哥哥叶晋荣托潘以三找人担保。潘以三是虹口沙泾港可升煤号的业主,是叶进明的师傅,又是早年谢蘅窗开设永昌煤号时的学生。潘以三找到当时另一个煤业大王,结果碰了钉子。后来,潘以三到谢蘅窗处,谢一口答应担保,把叶进明从陆军监狱保释出来。叶进明在抗战时领导上海煤业救护队,曾率领100 多名队员和25 辆汽车,集体参加新四军,为抗日前线雪中送炭,将大批医药、器械、印刷设备和技术人员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新四军军部。解放上海后,叶进明随陈毅市长进入上海,负责接管上海的公用事业管理局和南京、杭州、上海的煤炭调配。

谢蘅窗回报社会的方式主要是办学和扶困。光绪三十二年(1906),谢在家乡附近的梅墟捐办“求精学校”。后又在鄞县和镇海两县各设分校,多至七处,计有油车桥一分校、胡家洋二分校、石桥三分校、石门四分校、宝镜庵五分校、江桥头六分校以及汪家漕七分校。学校所需费用均由谢蘅窗承担,先是每年贴三四千两,至抗战时期,谢蘅窗委托地方人士管理校务,将自己在家乡下泥场的850 余亩沙田的田租收入拨作学校基金,用以交付学校开支,不足时自己再补,三十年如一日。

谢以豪爽自命。1910 年,宁波旅沪同乡会捐资建造新厦,向同乡募集。谢问谁捐最多,有人拿出捐款册子指某人捐二万两,谢就说:“他出二万两,我也出二万两。”他担任宁波旅沪同乡会董事多年,也曾担任中国救济妇孺总会董事长、广益善堂董事长、延绪山庄董事长等。

谢蘅窗爱国出于至诚。抗日战争期间,他放弃一切事业,追随国民政府避居重庆,专力为政府供应军煤。在1944 年抗日战争最紧急时,又派三个儿子彭年、椿年、柏年参加第二批远征军赴缅作战,抗日救国。这在山东画报出版社《最后的抗战老兵:抗战老兵采访记录》中也有记载。

抗战胜利后,谢蘅窗重返沪上,仍图振兴煤业,其时年已七十余。他将出售江西鄱乐煤矿所得款项偿还了所有债务,仍担任上海市煤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前夕,返回宁波,在江北住宅旁小屋中安身。新中国成立以后,迁居老家胡家洋侄媳家中。1960 年逝世,享年85 岁。

(陈一鸣,就职于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201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