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关系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这种地理位置的“东西关系”,人们也就把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关系,称为“东西关系”。帝国主义阵营妄图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扑灭民族解放运动,扩大其势力范围。多极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仍然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的对抗关系,但这种对抗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界限淡化,已转为和平竞争为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关系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8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在东欧和亚洲地区,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在西欧和北美洲地区。因为这种地理位置的“东西关系”,人们也就把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关系,称为“东西关系”。这种关系,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变化,分化组合,以及国际斗争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中,逐步发生着演变。

1.“两大阵营”对抗时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妄图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扑灭民族解放运动,扩大其势力范围。而社会主义阵营为捍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和国家安全,支援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帝国主义阵营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两大阵营在欧洲还分别组成了各自的军事集团,即“北约”和“华约”,形成了军事对峙的紧张局面,发生过诸如柏林危机的战争边缘事件。

2.“三个世界”鼎立时期

1974年初,毛泽东同志在同来访的赞比亚总统谈话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的划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国际斗争形势的变化提出来的。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东西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苏联对外实行霸权主义政策,扩大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分裂,社会主义阵营随之解体。二是西欧、日本的经济进入战后高速发展阶段,使他们在政治上产生了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独立倾向,帝国主义阵营在分化。三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大批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民族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了不结盟的道路。

到了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力量逐步赶上了美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是对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美苏两国拥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便称为第一世界。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外实行争霸政策,出现过诸如险些将人类推向核战争深渊的古巴导弹危机。第一世界是全球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www.xing528.com)

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一支集体政治力量,构成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是反殖、反帝、反霸的主要力量。1970年召开的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明确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团结斗争,制定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

日本、西欧、东欧、加拿大等国家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不同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构成了第二世界。第二世界是在反霸斗争中可以联合的力量。英国调整了紧随美国的政策,开始同欧洲共同体国家加强联系。联邦德国缓和了与东方国家的关系。西欧各国走联合自强的道路更加明确。日本提出要实行“多边自主外交”政策。与苏联结盟的东欧国家,独立倾向进一步发展。

3.由两极格局向多极过渡时期

从80年代开始,苏联逐步走向衰落,形成美强苏弱的局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明显削弱,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终结。进入9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的西欧诸国和日本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经济实力已接近或正在赶超美国,西欧、日本与美国已成为世界三大经济中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俄罗斯具有世界大国的现实条件和潜在能量。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寻找自己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美国、西欧各国与俄罗斯敌对关系开始转变为竞争性伙伴关系;中国与美、俄、西欧各国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调整。随着各大力量实力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变化,美国支配世界事务的能力明显下降,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多极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仍然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的对抗关系,但这种对抗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界限淡化,已转为和平竞争为主。各国依据本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建立相互合作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系发展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