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不良家庭影响

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不良家庭影响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良的家庭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不良的家庭因素包括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残缺或不全的家庭构成、家庭中的不良气氛等。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而家庭结构缺陷,比如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入狱等原因而缺损父母一方或双方,或有继父、继母等情形,这些情况造成了对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稳定性的破坏,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

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不良家庭影响

家庭是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个人心理的发展影响巨大。不良的家庭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不良的家庭因素包括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残缺或不全的家庭构成、家庭中的不良气氛等。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过分溺爱、简单粗暴、放任自流。

第一种是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即孩子在家庭中被娇生惯养,予取予求。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无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错误地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周围的人都应当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否则就是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不公正、不公平。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往往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变得骄横、任性、心胸狭隘,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容易产生挫折感而不能自拔,很可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产生犯罪。

第二种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即孩子的社会行为不能满足或符合社会及父母的要求时,父母采用粗暴的体罚方式来纠正孩子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寻求不到家庭的温暖,进而形成情感上的饥渴感,很容易到社会上寻求温暖和同情,从而上当受骗并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会使孩子在父母的打骂之下形成情感上的冷漠和自私,并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一旦其踏入社会,很容易习惯于用暴力去解决在社会上遇到的许多问题,从而出现偏差或犯罪行为。

第三种是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即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来自于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不履行自己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容易使孩子缺乏社会行为的规范意识,一切以自己的判断作为事物的判断标准,出现逃学、旷课等厌学现象,过早地浪迹街头,很容易模仿和接受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性格上会形成任性、孤僻与冷漠的特征,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和疏导,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农村中有大量留守失管孩子,由于其父母双双在外打工,孩子则交由祖父母代管,处于实际上的放任状态,他们是未成人犯罪的潜在人群,这已经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www.xing528.com)

(二)具有缺陷结构的家庭

就家庭教育而言,理想的家庭应该是父母双全,并且能够承担对子女的教育责任。而家庭结构缺陷,比如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入狱等原因而缺损父母一方或双方,或有继父、继母等情形,这些情况造成了对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稳定性的破坏,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在这样的家庭中,亲子关系遭到破坏,子女从小受到心灵创伤,爱与被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有的甚至遭受歧视和虐待,得不到家庭应有的温暖,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在这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比那些生活在结构完整的家庭中的孩子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与引诱,并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中的不良气氛

家庭中的不良气氛,即家庭成员之间或家庭成员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吵架甚至打架或者冷战,使孩子在家庭中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整日生活在紧张、压抑气氛之中,从而形成孤僻、乖张的性格特征。家庭成员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经常相互责怪、抱怨,很容易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周围的人大多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从而对周围人形成一种冷漠、不信任、敌视、责难、仇恨甚至是报复心理,从小就处于和社会、他人对立的情绪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