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犯罪心理的强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犯罪心理的强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犯罪心理的强化是指犯罪心理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得以巩固、加强并向恶性转化的过程。(一)影响犯罪心理强化的因素1.对犯罪人的惩罚不及时。这种评价不仅不能阻止不良心理向犯罪心理的转化,也不能阻止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的转化。这样循环往复,犯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增强,犯罪心理进一步恶化。犯罪心理的不断强化,使犯罪人形成一种犯罪的心理定势和动力定型。

犯罪心理的强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犯罪心理的强化是指犯罪心理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得以巩固、加强并向恶性转化的过程。

(一)影响犯罪心理强化的因素

1.对犯罪人的惩罚不及时。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后,司法机关及时给予应有的惩罚,不仅对周围的人具有警示作用,更重要的是打消了犯罪人在预谋犯罪过程及犯罪实施过程中的侥幸心理,使犯罪人从中认识到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后,司法机关未能及时给予其应有的惩罚,不仅使犯罪人的侥幸心理得以满足,也使犯罪人的犯罪目的得以实现,犯罪人从犯罪过程中得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犯罪心理得以强化。

2.不良交往的感染。相似吸引使那些具有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人很容易聚集在一起。这种交往使犯罪人在犯罪后不能获得对行为的正确社会评价,相反会获得一种赞赏等肯定性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不能阻止不良心理向犯罪心理的转化,也不能阻止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的转化。犯罪人在这种不良的交往过程中,交流着犯罪的经验、手段、方式方法甚至是价值观等,犯罪心理不断得到强化。

3.犯罪人自身的实际需要不能满足。从智力水平看,犯罪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低智力犯罪人,另一种为高智力犯罪人。低智力犯罪人,大多文化水平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社会竞争能力低下,在出狱后,其更难被家庭和社会接纳而游走在社会边缘,基本生活保障及其他一些实际问题也可能难以得到解决,其会感到冷漠、孤独,倍受歧视。这容易使他们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再度走上犯罪道路。高智力犯罪人,大多文化水平较高,但他们一旦犯罪以后,其由于社会信誉丧失从而很难在社会上寻找到和自己的水平相适应的工作平台,从而使其自尊等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也容易使其原已消退的犯罪心理重新萌发,再度走上犯罪道路。

4.犯罪得逞的体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得逞之后,由于未能及时得到惩治和矫正,犯罪人会对自己的作案手段、作案技能和技巧进行自我欣赏和肯定,自认为自己技术娴熟、手段高明,永远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犯罪心理得以巩固和加强。

5.不断增长的非法欲求。犯罪人的犯罪动机是在不正当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后,其不正当需要得到满足。而不正当的需要又是犯罪心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犯罪人不正当需要的满足,会促使犯罪人产生更高一级的不正当需要。如此反复,犯罪人的非法欲求更加强烈,犯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恶变,犯罪心理不断得到强化。(www.xing528.com)

6.反社会情绪加深。犯罪行为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犯罪行为在发生后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制裁和惩罚。如果犯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罪行,检讨自己的错误,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会产生和加深其反社会情绪。这种反社会情绪会推动犯罪人实施更为严重的反社会行为。这样循环往复,犯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增强,犯罪心理进一步恶化。

(二)犯罪行为强化的表现

1.犯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经过多次的犯罪尝试,犯罪人不再像初次犯罪那样信心不足,预谋不细致,而是侥幸心理不断得到强化,作案的信心得以提高,对作案的环境已经基本适应,对犯罪的恐惧感减弱。因此,犯罪的目的性更强,计划更加周密,自觉性、主动性不断提高。

2.犯罪经验更加丰富。犯罪活动的进行,促使犯罪人为了增加犯罪成功的几率,不断地从犯罪手段、犯罪时间地点的选定以及犯罪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总结,犯罪的经验更加丰富。

3.犯罪行为更加恶化。犯罪心理的不断强化,使犯罪人形成一种犯罪的心理定势和动力定型。这种心理定势和动力定型使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始终处于一种犯罪的准备状态,在一定的情境因素影响下,实施犯罪行为就会达到一种自动化状态。

4.犯罪心理更加稳固。随着犯罪人犯罪行为的不断实施,犯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人生观、世界观等发生明显的变化,逐渐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这种心理使犯罪人感到“犯罪有理”,这种“犯罪有理”理论促使犯罪人实施更多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使犯罪人丧失最基本的道德感和法制感,形成稳定的反社会性个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