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设计与传统色彩文化的相似性

现代设计与传统色彩文化的相似性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渊源于中国的传统色彩理念,继承和发展民族的、地方的、民间的色彩传统,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色彩特征除了受视觉规律的影响,传统的色彩文化观念是影响年画色彩的主要原因。在这一点上与传统的色彩文化观念是暗合的,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质素”的观点。这些象征意义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密切相关。

现代设计与传统色彩文化的相似性

现代色彩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是使设计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元素之一,起到影响人们的感知、记忆、联想情感等特定的心理作用。它渊源于中国的传统色彩理念,继承和发展民族的、地方的、民间的色彩传统,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色彩都具有装饰性、简洁性以及象征性等特色,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一)浓郁的装饰性效果

色彩首先是为了饰美娱乐。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师德拉克洛瓦说:“我们的目的是要用色彩来创造美。”色彩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段,它可以在许多种情况下左右人们的情感、情绪和审美价值。美是人们最好的向往和追求的具体体验,而色彩的装饰性特征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与心理的审美体验。特别是装饰节日的传统年画作品,其设色是极富代表性的,用色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年画配色口诀所说的“红与黄,喜煞娘”“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等都体现了这种心理,富有节奏的对比,同时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这种色彩特征除了受视觉规律的影响,传统的色彩文化观念是影响年画色彩的主要原因。因为年画这一特殊的画种受张贴时间、装饰环境、衬托气氛等功用的影响,形成了色彩的传统风貌,画面色调处处充满了主观的浪漫色彩气息。

正是由于我国传统色彩中大量运用“红配绿,明黄配暗紫”等补色关系,使人的视觉感受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也符合“人的色彩本质要求补齐原色”这一基本规律,因而调子鲜艳、明亮,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表现性的构图中,反映出传统色彩的“五色观”中的阳刚之气。例如传统民间泥人,一般用白色打底,然后表面涂色,多以红、黄、绿、黑等色为主,色彩配置艳丽,线条简拙,用笔粗犷奔放,完全脱离了自然色彩的束缚,极富装饰意味,形成了大俗大雅的艺术特色。传统民间美术用色强调明快单纯,色彩夸张艳丽,这在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皮影、泥塑、风筝脸谱民间艺术中是一种普通的色彩运用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独具魅力的色彩装饰效果。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装潢中也不乏其例,如明、清故宫中坤宁宫内的东暖阁,是清代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整个房间装饰繁多,结构复杂。为了取得和谐的审美效果,以红、黄色为主调,墙壁、柱子均饰以红色。精致华丽的宫灯中涂着红色的“喜”字,垂着金色的灯穗,阁内正门还耸立着一座红地金色的大“喜”字影壁,从而达到了对整个空间的纯净化,这是典型的运用色彩的装饰性而达到的复杂、统一的艺术效果。这一成功经验,同样可以为现代装饰装潢设计所吸取。

现代设计艺术装饰性更强。一幅好的设计作品在视觉上善于运用鲜色、单纯、明快的装饰性色彩来抓住人的注意力,而且和传统的用色观是一样的。中秋节春节礼品盒的现代设计中的色彩大都选用红色、黄色、金银色为主色,以体现喜庆、吉利、红红火火,从而刺激人们的心理,创造出有魅力的作品。在现代装饰装潢中,许多单调的墙面都是通过鲜明色彩使墙面变得丰富生动,在不改变原有设计、材料的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审美效果。在商场、店面的装饰装潢中,为了突出陈列物品的部分,人们就将这部分涂成明度高的暖色,将其他部分涂成明度低的冷色,通过色彩反差,强调突出部分,加强吸引力。一般的室内装饰装潢,人们也总是把四壁和屋顶刷成明度高的色彩,即淡颜色或白色,这样看起来空间要大一些。

(二)简洁的风格特色(www.xing528.com)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总是利用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来获取最大限度的观赏性。运用简练的色彩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是每一位设计师所追求的。因此现代设计具有准确、简练、明晰的特征,具有视觉上的可视性(美感、醒目)和感觉上的可读性(内容、概念、信息)。在这一点上与传统的色彩文化观念是暗合的,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质素”的观点。他在《大戴礼记·劝学》中说:“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提倡“饰”要符合“礼”的标准,礼乐的形式要符合礼制的规范。但又因为春秋时期人们过度追求浮华炫美,“礼崩乐坏”,使得孔子认为现实中所缺乏的是人们内在的“质”,所以他提出了“质素”的观点:“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夫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而不受饰也。”其中“白当正白,黑当正黑”所强调的纯净单一与“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绚烂华美之后,提倡注重内在实质,以简洁的手法去除杂乱,突出主体的自然美特性。又如传统的脸谱艺术、民间的剪纸艺术等在运用“五色观”的纯粹的单一,风格的简约时,与现代设计对色彩的要求是一致的,以最简练的方式给人以最强烈的视觉感受。现代人在夜以继日地经历了大量的信息冲刷之后,希求回归内心的平静,“绿色设计”“少而多”的设计思想,以简洁实用的功能性原则代替复杂华美的装饰理念就成为现代设计师最高的审美追求。

(三)象征性的深刻寓意

色彩象征性主要受人类社会的影响,而不是色彩本身性质和视觉特征所致。阿恩海姆也提出:“要研究色彩在各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这表明,色彩的象征性是以传统文化背景为依托,可以联想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皆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并有所象征,如黄色就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常被喻为“地之色”(《说文解字》)、“土德之色”(《淮南子·天文》)、“中和之色”(《白虎通·五行》)、“黄者,君之服也”(《汉书·律历志·上》)等;黄色,在中国被象征着帝王的权威,神圣而伟大。这些象征意义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密切相关。

运用设计色彩的象征性来表达观念或情感方面的内容,是建立在设计者对色彩的联想或移情作用基础之上的,通过过去的经验、记忆或知识而实现。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只有顺应了这种传统的观念,才是吉祥的和审美的。有设色口诀称:“红靠黄,亮晃晃”,其中虽不乏对色彩的视觉要求,但最根本的还是色彩的寓意性,其用意是表现华贵明亮,以及趋利、求生、避害等目标为主的心理因素和视觉效果,并用色彩加以比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丰富了中华民族色彩的文化内涵。民间色彩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古代五色观的长期影响。在阶级社会里,色彩被打上了不同阶级的烙印。朱门、红墙、青黄为宫廷显贵所独有的“禁色”,具有了特殊性意义。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相互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