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现象解读疏漏:解析《出版笔记》

历史现象解读疏漏:解析《出版笔记》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到底,“历史现象说”与“历史规律说”产生分歧的关键就在于对“率”字的不同解读。在笔者看来,“历史现象说”的解释还是有些勉强的。其次,王传利、刘作翔和吕飞等人所坚持的“历史现象说”的一个很重要的论点是: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王子今所分析的“率”通“律”的解释,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历史规律说”,笔者认为这才是符合毛黄延安“窑洞对”讨论的历史实际的。

历史现象解读疏漏:解析《出版笔记》

说到底,“历史现象说”与“历史规律说”产生分歧的关键就在于对“率”字的不同解读。在笔者看来,“历史现象说”的解释还是有些勉强的。

首先,王传利和吕飞仅通过对象形字“率”字义的阐发,并引证《辞海》(普及本)及《汉语大字典》里对“率”(shuài)给出的“大约,通常”的释义,就完全抛开“率”(lǜ)通“律”,意即“法度,标准”的释义,这是说不过去的。正如读者在吕飞文下留言所说,如此强行解释只能是让读者越来越迷糊。另外,王传利和吕飞并没有从读音上说清楚为什么“周期率”用的是“shuài”音的释义,但后来却被读成“周期率(lǜ)”?这种摘取论据只取有利于己而不管其他的阐释方式只能是强解,说服力当然不足。其次,王传利、刘作翔和吕飞等人所坚持的“历史现象说”的一个很重要的论点是: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如果是“周期律”的话,那么意味着政权兴亡更替是一个规律,这就等于取消了“跳出”政权兴亡周期的可能性,黄炎培也就没有必要询问中共能否跳出“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也就没有必要寻找打破历史兴亡周期的“新路”了。所以,他们认定“率”字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周期率”指的是历史上在一定条件下交替出现的政权兴亡现象。可是,这种看法依然说不通。正如多数持“历史规律说”的学者所言,周期性的、反复出现的东西,当然是一种规律。考察毛泽东、黄炎培延安“窑洞对”的具体情境,黄炎培讲的就是在以人治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必然要出现“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现象,这是人治社会的铁律;况且黄炎培还在“周期率”的后边加上了“支配力”三字,说明这当然是一种“规律”。黄炎培是近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爱国主义者,他提出的历史兴亡周期率是从中国过往的历史经验得来的,也代表了传统士大夫的一般看法。此时,西方的另外一种社会形态不在他的认知范畴之内,后人再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规律”的定义去硬套他所说的“周期率”当然是不妥的。一切分析都应结合具体实际,这才是恰当的。(www.xing528.com)

王子今所分析的“率”通“律”的解释,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历史规律说”,笔者认为这才是符合毛黄延安“窑洞对”讨论的历史实际的。黄炎培提出了历史上一个政权由兴到亡,然后下一个政权又是“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这样周而复始的规律,发出如何避免的历史之问。毛泽东则回答道,我们共产党找到了跳出这个周期性规律的办法:民主和监督——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