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聋健融合教育成果

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聋健融合教育成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8-2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续表)(一)听能辅具的自我管理听障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保护助听设备的意识,自己会摘、戴助听设备,会更换电池;注意左右耳助听器不能反戴。因此,幼儿园编写了《听障儿童转衔手册(幼升小)》,以协助小学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共同做好听障儿童的教育工 作。

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聋健融合教育成果

表8-2 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

(续表)

(一)听能辅具的自我管理

听障儿童在学习生活中要有保护助听设备的意识,自己会摘、戴助听设备,会更换电池;注意左右耳助听器不能反戴。助听设备须防雨、防摔;出汗时及时吹干助听器导管内的水汽,未佩戴时应及时放入防潮盒干燥。听障儿童上课时建议使用无线调频设备,以免受噪音干扰及距离的影响。上课时要主动将无线调频发射机交给老师,提醒老师打开或关闭发射机,并保管好无线调频系统。干燥盒、无线调频设备、电池和清洁工具等应放在书包固定位置。设备和工具应随用随放,妥善保 管。

在遇到问题,如更换过电池后仍听不见声音、助听设备进水等情况时,要及时向老师、家长反馈求助。针对听障儿童的特殊性,在座位安排上较宜安排在教室第二排的位置,优势耳朝向教室中部一侧。安排座位时,也应避免听力损失儿童坐在投影机、空调、门口等易受噪声干扰的地方。座位安排好后,应该试坐一段时间,如不合适,应尽早调 整。

(二)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1. 针对幼小衔接,需要家园合作培养听障儿童的良好习惯,增强其自我服务能力。在幼儿园的集体及个别化学习中增加幼小衔接内容,开展“我要上小学”主题教育。在个别化学习中培养听障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如整理书包、认识课表、准备文具等。除此之外,还需逐步培养听障儿童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如课前预习;作业及时完成不拖拉,当天任务当天完成;敢于提问和发表意见;及时复习、独立思考以及自己制订学习计 划 等。

2. 培养听障儿童与同伴及教师沟通交往的能力。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听障儿童与同伴友好相处,提升其沟通、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面对小学这一新的环境,还应鼓励听障儿童大胆与人交流,潜移默化中教会他们一些交友的技巧,如学会等待、懂得谦让等。除此之外,也应引导听障儿童与教师沟通,遇到问题及时求助,如学业上的困难、同伴交往中的困惑 等。

(三)环境适应及心理调试(www.xing528.com)

针对听障儿童及其家庭成立听障儿童幼小衔接项目组(见图8-1):

图8-1 幼小衔接项目组

项目组成员由专家团队、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有经验的家长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在理论上指导家长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共同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家长、听障儿童开展活动,有经验的家长则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以及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其他家长,多方合力保证项目组工作顺利开 展。

在参观体验活动中,组织听障儿童和家长到小学参观校园;让孩子认识到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体验小学不同的上课模式及老师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家长的学习、分享、交流活动中,专家团队给予家长指导意见,接待家长咨询,提供儿童安置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中,幼儿园及小学的负责老师共同收集家长的问题及困惑,并根据家长的反馈修订项目计划。座谈时,一些有经验的听障儿童家长则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例如:如何使听障儿童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孩子的 心理 等。

(四)接收学校的准备工作

据了解,大部分听障儿童进入普通小学以后,能较快融入新的环境,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听障儿童很长时间仍无法适应。除了听障儿童的自身因素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普通学校的老师和伙伴们普遍缺乏对听障儿童的了解。小学教师、行政人员很少具备教育听障儿童的经验,常受固有观念的束缚,不知道听障儿童若受良好的启迪和鼓励,将会与普通儿童一样优秀。因此,幼儿园编写了《听障儿童转衔手册(幼升小)》,以协助小学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共同做好听障儿童的教育工 作。

表8-3 共融期《听障儿童转衔手册(幼升小)》篇目

儿童篇提供了听障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儿童基本信息表、听觉和语言能力描述、儿童特点及优劣势分析、学前教师及家长的话、儿童的听觉辅具简介。例如:“儿童的特点及优劣势的分析”以及“家长的话”由老师和家长根据儿童在园、在家时学习、交往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客观反映儿童的学习特点、优势与不足,为将来接收的学校和班级教师提供准确信息。学校篇帮助普通学校教师了解听力损失的基本概念、听障儿童的特点,以及助听器、人工耳蜗的基本知识,并给出了如何帮助听障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一系列建议。家长篇参考了多名听障儿童家长的宝贵经验,列出了许多重要的关注点,例如:如何帮助听障儿童尽快融入新环境?如何做好入学准备及如何培养听障儿童良好的学习习 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