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风格及唱腔流派的探索—《影与音》成果分享

音乐风格及唱腔流派的探索—《影与音》成果分享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唱派”即唱腔流派。主要指演员在演唱技巧、方法和唱腔方面的个性化艺术的独创成果。从环县境内道情戏的分布来看,有三个流派。韩德芳虽为解长春四大弟子之一,但其传人的演唱风格却受史派影响较大,这也是地域原因造成的。因赵派与敬派艺人交往、穿插演出较多,所以风格上也有类似之处。这一派的主要演唱风格是前台唱腔柔软、抒情,尤以送簧演唱曲调最为动

音乐风格及唱腔流派的探索—《影与音》成果分享

风格是艺术概念,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唱派”即唱腔流派。主要指演员在演唱技巧、方法和唱腔方面的个性化艺术的独创成果。王正强在其《秦腔,将以怎样的“唱派”赢得未来?》中论述道:“一种流派唱腔的产生,演员往往以毕生精力,抓住一出戏、一折戏,反复研习、揣摩、演练而带动全局,就此还不一定能够形成可‘流’的一‘派’来。就是说,‘流派’不是自封的,更不是关起门来凭借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倘若不在师承基础上破门而出,形成富有个性化的艺术成果,是很难成为一派的。正因此,我们才可以这样认为,流派创造者必然是名家和最杰出的演员,而名家和最杰出的演员不一定是流派的创造者。”[31]笔者认为,流派的形成应该有三方面: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而不是简单地继承某一流派创始人或传人的艺术衣钵;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三是必须建立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等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陇东道情音乐》中“陇东道情皮影戏音乐初步研究的几点意见”的第二部分“陇东道情皮影音乐的流派”一节将陇东道情分为南路、东路和北路三个流派,现节录如下:

陇东道情音乐在近百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尤其在近50年中已发展成为独立戏剧音乐。从环县境内道情戏的分布来看,有三个流派。

以环县的虎洞、耿湾和洪德、环城的大部分地区为北路;以庆阳县的马岭,环县的曲子、合道、木钵的西南部,环城的一小部分地区为南路;以八珠、樊家川,华池县的乔川、玄马等公社为东路。三个流派的基本特点是:1.南路唱腔灵活性大,有规律,记谱较容易,他们采用高拉低唱的唱法,发挥艺人们的各自特长,因而创造了许多具有各种特色的唱法。但乐队所奏的旋律较死,多是几件乐器奏一个基本旋律,接受秦腔、眉户的成分较多。有些曲调由于奏者接触的环境不同,使道情有点变味。其次打击乐、唢呐牌子多用的是秦剧的,由于受秦腔的影响,老道情的风格就丢的多了(这主要是近20年)。2.东路基本保持了道情本来的传统曲调,但演奏唱腔都较呆板,变化不大。3.北路保持了解长春的特色(即老道情的传统曲调及演唱法),又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乐队的演奏。无论是技巧的运用或曲调的发展都很灵活,尤其是民族和声的成分很浓。同样都是三件乐器自成旋律,互织为体,既有变化,又很统一,给人以饱满丰富的感觉

《环县道情皮影志》第五章风格流派将道情演唱以家族传承的形式分为解派、魏派、史派、敬派、赵派、罗派、谢派等七派,现节录如下:

“解派”主要是虎洞、洪德西面和环城北面的戏班、艺人。代表艺人有杜明华、王全德、刘德、耿浩贤、许元璋,耿怀玉,闫明永、李建基、刘乃邦等。因虎洞刘解掌和洪德玄城沟是解长春及后人所居之地,两地及连接(环城北)的艺人又大多数在解家三个戏班搭班演出(即头班箱、二班箱和三班箱),杜明华又是解长春的大徒弟,所以他们的演唱最大特点是比较规范,也就是说基本承袭了解长春所创的演唱表演风格。至于许元璋虽为木钵人,但因他是解长春的孙女婿,所以以内亲的身份也属于解派。

“魏派”主要是洪德东部和中部、罗山等地的戏班、艺人。代表艺人有魏国诚、魏元寿、梁世仓、魏宗富、魏小平、邓永斌和高清旺等。魏派创始人魏国诚虽也为解长春弟子,但他属半路投师,之前他还曾跟随其他艺人(牛家戏班)学艺,擅长演唱韩门道情戏(《韩湘子卖道袍》)等传统道情唱段。因此,魏的传人们便既继承了解氏一派,也承袭了魏国诚所独有的演唱风格,称“老道情”唱派也不为过。魏小平虽居住罗山,但因属魏氏家族,也归于魏派。

“史派”主要是木钵、八珠、曲子及环城南部(韩洼子)等地的戏班、艺人,代表艺人有史占魁、韩德芳、史学杰、苟治甲、史玉林、史呈林、韩志林、苟富生、苟红川等。史派创始人史占魁虽没有亲随解长春学艺,但他能博取各家所长,精心自学,并逐渐形成一派。其传人史学杰在县北从艺多年,后又在韩家戏班搭班,所以南北戏他都能演唱(包括韩门道情戏)。韩德芳虽为解长春四大弟子之一,但其传人的演唱风格却受史派影响较大,这也是地域原因造成的。

“敬派”主要是合道(包括何坪)、演武、天池等地的戏班、艺人。代表艺人有敬乃梁、敬乃栋、敬廷玺、马占川、席天昌、王有珍、赵连孝、敬廷孝、敬廷有、赵发、敬登岐、敬登坤等。敬派创始人虽为敬乃梁,但真正形成一派当属敬廷玺时代。敬廷玺从小受到其祖父的悉心教授,加之他聪慧过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又在专业剧团教学、演出,所以接受戏曲常识和新的东西多一些,这无形中使他对戏曲的理解更全面,更透彻。人们评价敬派的演唱风格是:演唱的戏味浓,前、后台配合默契,演出节奏符合剧情要求,该缓时缓,该急时急,整体把握比较到位。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善于创新、改革,尤其以敬登歧为首的四弦演奏已成为环县道情音乐的一个派别。

“赵派”主要是西川(今属环城镇)和小南沟所属的戏班、艺人。代表艺人有赵海成、赵建祥、赵建基、赵连武、赵连全、魏登弟、赵兴林、徐向荣等。赵派创始人赵海成原为解长春戏班的后台,所以其传人表现最突出的演唱风格是戏班后台较强,大多数是“转一围”艺人,而且水平都较高,当然很多后台艺人也走入前台,成为当地知名的唱家,例如赵建祥、赵建基、赵连武等。小南沟之所以归入此派,也与赵连奎迁入小南沟有关。因赵派与敬派艺人交往、穿插演出较多,所以风格上也有类似之处。

“罗派”,陕北定边县的罗庞塬紧靠耿湾、四合原、秦团庄和樊家川,当年解长春经常在那里演出,这也是环县道情皮影戏传入陕西定边一带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环县东北四乡镇的艺人差不多都跟定边县著名艺人罗占魁、罗正英学过艺或搭班演出过,受其影响很大,所以称为“罗派”。代表艺人有王清安、梁永泰、蒋天海、张兆升、梁永安、梁永贤、都培信、都培智、耿兆璋、林茂成、李尚志、谷三贵、郝汉庭等。这一派的主要演唱风格是前台唱腔柔软、抒情,尤以送簧演唱曲调最为动听,与其他地方形成鲜明对比,后台乐器伴奏自然和声突出。(www.xing528.com)

“谢派”主要是车道、毛井两地及周边地区的戏班、艺人。代表艺人有谢德贵、谢正礼、尚得云、李秉聪等。此地与宁夏固原毗邻,曾受陕西屈李刘和一名外号叫跛骡子的秦腔艺人的影响,平时多唱秦腔,但又与何坪(现属合道乡)、小南沟等地接壤,受环县道情的熏陶,所以此派既演秦腔又演道情。故,毛井皮影戏班亦称“秦道艺术团”。

笔者认为环县道情皮影戏从清末“陕甘回民起义”发展至今,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自然繁荣期和20世纪50~80年代的倡导繁荣期。尤其是“文革”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和“文革”之后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形成了短暂了繁荣发展期,推动了道情皮影戏在音乐研究、剧目创作、皮影雕刻等多方面发展。但通过梳理以上资料,基于笔者对“风格”和“唱腔流派”的理解,认为“三派”和“七派”的分法均不妥。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自被环县道情皮影艺人推崇为“奠基人”的解长春以来,根据其传艺经历,其部分弟子“以毕生精力,抓住一出戏、一折戏,反复研习、揣摩、演练而带动全局”倒是被公认的,但在演唱技巧、方法和唱腔方面“博采众长、富有个性化的艺术成果”“艺术创造”以及所做的创新等方面没有明确说法与记载,只能算作“流”而非“派”。

二是其众多弟子的“比较规范”的演出、“老道情”唱派、“南北戏他都能唱”“戏味浓,前后台配合默契,演出节奏符合剧情要求”“戏班后台强大”“唱腔柔软、抒情”“既演秦腔又演道情”是不能作为唱腔流派的分类依据的,更不能因“许元璋虽为木钵人,但因他是解长春的孙女婿,所以以内亲的身份也属于解派”的亲属关系来划分派别。无论是《环县道情皮影志》第五章的“皮影表演”和“主要流派代表艺人的演唱风格”中表述王权德、刘德“精于武线子”,敬廷玺“文武线子皆精”“唱把式”,史学杰“铁嗓子”,梁世仓“老道情”,耿浩贤“嗓音清雅高亮”,许元璋“比较规范”等表演技艺特点,还是《陇东道情音乐》中“南路”的“高拉低唱”等特色唱法,“东路”的“传统曲调”及“较呆板”的演唱方法,“北路”的“传统曲调中体现出的民族和声的成分”等表演技巧,应该只能算作艺人们演出的特点,若以“风格”“流派”论及,尚不科学,尚欠具有说服力的分类依据。这些演出水平高超的道情皮影戏艺人只能是“名家”或“大师”,而非流派的创造者。

三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班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戏班的组成人员因戏班“台口”的不同,频繁交流使用。人员较为固定的戏班也有,但其所在戏班没有演出时,成员也会在其也戏班演出。流动的艺人和灵活的组班形式,决定了每个戏班演出特色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是从环县道情皮影戏普查数据来看,艺人学艺过程自始至终并非只师从一班一人,很多艺人都师从多班多人学习。以至于我们在编制艺人传承谱系时无所适从,在师承关系上采用的是启蒙老师的师承记录形式。故而,也不能因同一地域或同一姓氏来划分派别。国家级道情皮影艺术大师史呈林现已逾古稀之年,但仍然长年坚持演出,与其固定搭班是艺人解志义(解长春第五代孙)、解志昌等人,史呈林又是所谓“史派”艺人史学杰的儿子,受其父嫡传,怎么分别其属于“史派”还是“解派”?

五是从现有的演出剧目来看,没有一本是以前台艺人为中心创作的,也没有一家像“易俗社”一样,专业的创作和表演团体,甚至没有一名像“李十三”一样的专业剧目创作者,何以谈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乃至流派。

值得注意的是,环县北部耿湾、洪德等乡镇的部分艺人确实与环县南部合道镇、木钵镇的戏班不能同时搭班演出。经笔者采访调查得知,其原因是在道情音乐的演奏细节上南北有差异,导致不能同时演奏,但音乐的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变,如若艺人们相互稍加练习即可同时演出。演唱唱腔因个人嗓音不同而各有特点而已。另外南部艺人在传承过程中,注重学习、创新移植其他剧种的表演手法,如移植借鉴秦腔音乐或以陇剧音乐反哺道情音乐,并融入道情音乐的表演中,丰富了道情音乐的表现力,以合道镇敬家戏班为代表。而北部、东部艺人的传承过程则更多地表现为保持传统技艺,在传统表现手法创新发展,最典型的说法是“老师傅教下就是这样子的,不能变。”这一点也与《陇东道情音乐》中的叙述基本一致。如若以此为据划分流派,笔者认为《陇东道情音乐》中“三派”的分法较为合理。

时至今日,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演出日渐式微,演出市场的凋敝,传承困境日趋严重,传统技艺一再被丢弃以及艺人的功利性演出等诸多因素,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繁荣昙花一现后,急速进入濒危状况,更何谈风格与流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