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与音:四弦、甩梆乐器改造成果

影与音:四弦、甩梆乐器改造成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甩梆确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独有的打击乐器,相传其也是由解长春改革添加的。《环县道情皮影志·杂记》“名人轶事”中记载解长春是1853年,12岁时跟随师傅三堂叔赴宁夏王爷府演唱道情皮影戏的,并未提及改编四弦及甩梆等乐器。基于以上推测分析,抱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其说由解氏改造添加的四弦、甩梆、笛呐等乐器,还不如说解氏参与了四弦、甩梆、笛呐的改造添加工作,使环县道情音乐更加完善、成熟。

影与音:四弦、甩梆乐器改造成果

四弦,又称“四股弦”,环县道情皮影戏的领衔乐器,但并非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所独有,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且古来就有之,它源于古代奚琴。宋代陈旸《乐书》:“奚琴本胡乐也。”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清代《律吕正义后编》:“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也。”是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东北大鼓、天津时调、湖北小曲、绍兴莲花落等说唱和二人台曲剧、皮影等戏曲的伴奏乐器,流行于内蒙古、东北和华北各省、区。其名称在内蒙古等地叫“四胡”,在河南灵宝叫两者都有称呼。其形制大体相同,只是环县“四弦”音筒较大,短弓,弓把较粗而已(原来仍为长弓,20世纪80年代改为短弓),民间相传最初是由解长春在硬二弦[32]的基础上,模仿内蒙古等地的四胡而制作的。而甩梆确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独有的打击乐器,相传其也是由解长春改革添加的。

《陇东道情音乐》中《陇东道情皮影戏音乐初步研究的几点意见》的第一部分“源流”中载:

王爷派人把他(解长春)接去,住在府内给王爷唱戏。解演唱的是道情戏,曲调优美,王爷一见,非常高兴,让他在府中住了十多年。……王爷死后,他又回到了环县,带着徒弟唱戏为生。这时,原来的道情戏曲调已不能适应人们的要求,他就以他自己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大胆改革。原来道情戏用两个二弦子(即硬弦,关中地方戏特有乐器,原来秦剧也用这种乐器)[33],他把两个合成一个,并且改成四根弦,由一人演奏,起名“四弦子”。原来班子里节省了一个人,他就增加了笛呐(即海笛)。

《陇东道情研究资料》第一部分“道情流传的历史”中载:

(解长春)被宁夏“王爷府”请去唱了十几年戏,后来生活好转,他们又回到了环县,这时候道情的情调基本不受群众欢迎了,唱起来非常单调,因之解长春就大胆地根据原来的老道情(今天称之为新道情)[34],在内容上曲调上加以改编,乐器上增添了笛子、水梆子。

《环县道情皮影志·杂记》“名人轶事”中记载解长春是1853年,12岁时跟随师傅三堂叔赴宁夏王爷府演唱道情皮影戏的,并未提及改编四弦及甩梆等乐器。(www.xing528.com)

综上,笔者认为环县的四弦是在硬二弦的基础上仿照蒙古四胡改造,因为其形制均与硬二弦相似,将木杆纳诸端下竹筒内,其筒方圆或六楞不等,槽面覆以桐木薄板,以竹弓系马尾,纳两弦间,演奏时都需要戴金属指套,所不同之处为二弦与四弦之别。

如果说四弦、甩梆、笛呐是解长春改造添加的,并没有实证依据,所引论据只是民间传说,笔者实不敢苟同。然而这种说法却屡屡被各种研究刊物、论文作为实证所引用。因无明确文献记载,笔者推测分析有两点:

一是宁夏王爷或为清朝时世袭的蒙古族达理扎雅王府王爷,因为只有这类上层人物才有相应的物力财力供养一个戏班长达十年之久,且清末也有王侯贵族在府中供养演出戏班供王府听用的习惯。由于王府供养有大量的戏剧从业人员,为戏剧音乐、乐器的改革创新提供条件,从而仿照蒙古族四胡,改造“硬二弦”为“四弦”,将碰铃与木鱼合二为一,即为“甩梆”(或称水梆子),添加了海笛,丰富了音乐内容,增添了音乐的活力。经过王府众多艺人长达十余年的实践与创新,才趋于成熟,才有了解长春回到环县演出后“原来的道情戏曲调已不能适应人们的要求”“不受群众欢迎”之说。由于是解氏带回的新乐器并在环县发扬光大,人民群众经过代代相传,认为四弦、甩梆是解氏添加改造也就顺理成章了,也可以印证《陇东道情音乐》中“从留谱和有些唱腔过门看,又有蒙古民歌的成分”(如左图所示)。

《陇东道情音乐》局部

二是从解长春从艺时的年龄和文化层次来看,一个只念了几年私塾的文化层次的演唱艺人,要独立完成戏剧音乐及乐器的改造也不现实。基于以上推测分析,抱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其说由解氏改造添加的四弦、甩梆、笛呐等乐器,还不如说解氏参与了四弦、甩梆、笛呐的改造添加工作,使环县道情音乐更加完善、成熟。此功非解氏一人所能承受,应是在蒙古族王爷资助下艺人们的集体创作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