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与音-皮影戏角色装订要点

影与音-皮影戏角色装订要点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影桩桩的联结装订,主要是手腕、小臂与大臂、大臂与身子、小腿与大腿、大腿与腰部连接。脖领部位则用一皮条围绕装订成插口,皮影戏演出时,头梢由此插入。成型皮影人物一般由头梢、胸、腹、腿、臂、手等十一个部件组成。除头梢外,按其活动部位分为肩至腰一片,腰至双膝一片,膝下至脚两片,臂分为大、小臂和手三部分,共六片。当影件装订完成后,一件精美的牛皮影件就算完成。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影与音-皮影戏角色装订要点

连缀

皮影出水后,各个部件用“烫针”钻好联结孔,再用丝弦或牛皮筋加以联结固定。皮影人物头梢与桩桩不固定,根据演出需要可灵活调换。皮影桩桩的联结装订(俗称拴链),主要是手腕、小臂与大臂、大臂与身子、小腿与大腿、大腿与腰部连接。方法是将两件需联结的部位叠在一起,用烫针打孔,并用丝弦或牛皮筋穿连挽结,剪去多余线头后,再用手锤锤平绳结即可。部件的联结孔称“钉缝”,钉缝的位置一定要找准,上、下、左、右要适当,肩部两臂联结点不能太前或太后,否则影人会出现前倾后仰,失去平衡,两腿和腰部联结不适当,影人就会两腿不齐。脖领部位则用一皮条围绕装订成插口,皮影戏演出时,头梢由此插入。全身部件固定联结好,再加“操纵杆”,一般有三根,领部一根,称胸棍;两手腕处各一根,称手棍;在胸部脖子以下1厘米处订双皮圈装胸棍,在大拇指根凿一小孔,安上小铁丝环(手棍环),以便安装手棍。

成型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梢、胸、腹、腿、臂、手等十一个部件组成。除头梢外,按其活动部位分为肩至腰一片,腰至双膝一片,膝下至脚两片,臂分为大、小臂和手三部分,共六片。腕、臂、肩、腰、膝钉缝处用皮线或丝弦联结,形成整体,摆动起来十分灵活,能自如地表演坐、卧、躺、立、行、跑、翻、跃、爬、打斗等各种动态。另外,腰至双膝为一片,人体二分之一处大转子不会动。这样的分解用在古典服饰皮影人物的设计上十分科学,表演起来生动传神,人物一经落座,便自然翘起二郎腿,显得潇洒大方,庄重自然,气宇轩昂。民间艺人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总结的基本经验可用四句话来概括:“三点一线挺中挺,栩栩神采从中显。疏忽若差半分毫,有肉无骨影人残。”

当影件装订完成后,一件精美的牛皮影件就算完成。它既可以用来表演皮影戏,也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工艺品,供人们欣赏珍藏。

挂在“城”上的皮影

【注释】

[1]据传秦末楚汉相争之时,楚兵围困汉兵。张良为了退兵,在城楼上列了一大排人影,又让士兵舞动旗帜,敌兵不敢贸然攻城,自行退去。现在湖北孝感,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谣。故把张良奉为皮影的先祖。

[2]山西皮影艺人认为黄龙真人为皮影戏神。黄龙真人在一次为周武王守城战中,设空城计,以纸糊住城门,张灯晃动影人,外敌疑城中兵多将广,惧而遁逃。然纸是到了汉代才被发明,故此说更不可信。

[3]北京西派皮影传说观音曾三度陕西华阴县。有一次观音发现华阴县将有灾难降临,便在离华阴县很远的地方,以佛光为幕,以竹叶为影,自己坐在蒲团上,演奏劝善故事,把华阴县的百姓引来看戏,解脱了一场灾难。

[4]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文史》第19辑,中华书局,1983年。

[5]《汉书·外戚传》,岳麓书社,1996年,第1927页。

[6][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年,第495页。

[7]《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影印)十二卷

[8]顾颉刚:《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

[9]孟元老,生卒年不祥,号幽兰居士,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宋代文学家。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居住二十余年。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撰成《东京梦华录》。

[10]吴自牧,南宋临安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灭亡后曾经回忆并记载钱塘盛况,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并编写《梦粱录》二十卷。

[11]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先生,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历任临安府、两浙转运司幕职,义乌县知县。宋亡不仕,寓杭州。抱遗民之痛,致力故国文献,遂辑录家乘旧闻,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等。《武林旧事》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为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共十卷。(www.xing528.com)

[12]南宋无名氏作,大约著于南宋庆元嘉定年间,为最早的古玩书之一。

[1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4][宋]洪迈:《夷坚三志》,新兴书局,1960年,第409页。

[15]江玉祥:《试论明代的影戏及相关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5期。

[16]姜白石,即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本句出自《灯词》,全诗为:“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17]廖奔:《傀儡戏史略·影戏》,《民族艺术》1996年第4期。

[18]《大清仁宗睿(嘉庆)皇帝实录》卷一O三,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

[19]《大清仁宗睿(嘉庆)皇帝实录》卷二四四,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

[20]《大清仁宗睿(嘉庆)皇帝实录》卷一八七,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

[21]《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卷三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

[22]佟晶心:《中国影戏考》,《剧学月刊》第3卷第11期,1934年。

[23]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90页。

[24][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5页。

[25]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26]张冬菜:《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大象出版社,2010年。

[27]张丽丽:《皮影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论文,201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