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县皮影戏的挑线技法 ,影与音

环县皮影戏的挑线技法 ,影与音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挑线手法也相对固定和成熟,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手势、步伐都有规定、有门道,不能乱了分寸,这些便是环县皮影挑线的基本技法,是前台艺人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单手多个影人执法(三)影人的基本表演技法环县道情皮影艺人演出时,灯具位于艺人与亮子之间上部,故前台艺人又称抱灯、顶灯。

环县皮影戏的挑线技法 ,影与音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这首宋代流传下来的诗句将皮影戏描绘得现场感十足,环县道情皮影戏也完美诠释了这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挑线手法也相对固定和成熟,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手势、步伐都有规定、有门道,不能乱了分寸,这些便是环县皮影挑线的基本技法,是前台艺人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凡影人唱、念、做、打等动作,皆由前台一人口、手配合运用,传达于观众之耳目。

(一)操作杆

所有皮影戏的表演都是由艺人通过安装在影人身上的操作杆来完成的。人们常说“三根杆能文能武”,形象地说明了皮影戏表演的形式和每个影人最多所用的杆数。通常情况下,皮影影人有三杆、两杆、一杆之分。操作杆先用质地较好的竹棍,长度根据皮影大小来定,尺线子皮影操作杆长度为30厘米左右,直径0.5厘米左右,寸线子皮影稍短一点,以铁丝与皮影连缀。三杆主要用于文生、旦角和部分武生;两杆主要用于武生、衙役、兵丁等;一杆主要用于仪仗、旗角等舞台动作非常少的龙套角色。

1.胸棍

胸棍,即主杆,是连接于影人胸部的操作杆,起着提纲携领的作用,用于控制影人点头、转身等头部和身体的动作。文生、旦角因其转身动作多,胸棍一般用1厘米左右宽的皮条,将直角形铁丝的一头固定在桩桩(即影人身体)胸前脖颈下方1厘米处,另一头则插在竹杆的较细一头的孔内,这样演出比较灵活、方便。

2.手棍

手棍,即副杆,是连接影人手部的操作杆,用于控制影人捋须、提袍甩袖、捉拿等手部动作。用铁丝一头制成小铁丝环连在影人大拇指根部,另一头插在竹干较细一头的孔内,称为指环。文生、旦角、武将元帅通常两只手臂上都安装手棍,加上胸棍共有三杆。普通武生造型虽为双臂,但只在一只手臂上安装有手棍。没有武打表演时只有两杆,表演动作也较为简单。在表现用武器厮杀动作时,通常在没有手棍的手臂上安装上武器杆,即把子,此时就变成了三杆。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因影人所代表人物的不同,更换不同的武器,使表演更“活”。

3.项棍、头棍、尾棍

项棍、头棍、尾棍,即安装于影人头、颈、尾部的操作杆。武生项棍通常将铁丝一头制成环形勾于脖子后面的环形孔内,方便打斗场面的表现。用于操作动物表演的操作杆,主要安装在动物的头、颈、尾处。如龙、虎、蛇等动物一般有两杆,头部一杆、尾部一杆,可控制动物张口、游动等动作;仪仗、旗角等影人通常只安装头棍,直接连接于头部或超出于影人头部的旗帜上的重心位置。

4.针棍、把子

针棍、把子是用于辅助表演的操作杆。针棍,是将缝衣针插入长30厘米左右的细竹干,在皮影戏中各类人物表演时,用以挑动腿部,使其灵巧活泛,或插于亮幕上代替宅门户、围墙等隔断性质的道具。把子,是皮影表演中的各种兵器、书册、酒具等道具的通称。主要有鞭、矛、刀、剑、箭、锤、戟、书册、酒壶甚至婴儿等,长5厘米左右,有的用皮影制成,有的用竹片或木片等材料雕刻而成,用细铁丝固定在细竹干的一头。把子常用不同颜色布料做成的长约40厘米、宽约10厘米的把子袋收纳

以上四类操作杆,除辅助杆以外,其他三类是用得最多的操作杆。在实际演出过程中,不仅用于操作表演,也用于支撑影人站立、坐卧等,使之紧贴亮子。

(二)操作杆的基本持法

环县道情皮影艺人有句俗语叫“唱戏唱情,挑线挑神”,因此皮影的操作表演因人物不同、杆数不同、同时表演人物数量的不同等,有不同操作手法。

1.三杆影人操作

三杆人物执法(行走)

三杆人物执法(直立)

通常左右手分持胸棍和手棍进行表演,角色不同,方法不同。生角、旦角表演时,一只手拇指与食指紧握胸棍,中指与食指之间担夹人物一只手棍,另一只手握另一只手棍做提袍甩袖等动作。人物从上场入时右手执胸棍和左手棍;人物从下场入时,左手执胸棍和右手棍。双手摆动时,艺人左手持胸棍,右手拇指与食指捏影人左手棍,中指与食指夹影人右手棍,前后推拉,做摆臂姿势。

2.二杆影人操作

通常右手执项棍,左手执手棍,一般从下场(观众左侧)直接出场,挑动线子表演行走、转身、平叉、站立、踢踺脚等动作,站立时一手叉腰。

二杆人物执法

双手二杆影人(带把子)对打执法

二杆人物执法(带把子)

3.多个影人操作

通常左手执所有影人胸棍,右手执所有影人手棍,随打击乐点表演跳、走等简单的动作,用于兵卒、衙役整体上下场等;双手各执一影人表演时,拇指与食指捏住影人胸棍,中指与食指夹住手棍,同时上场表演;在表演人物须全体下场时,也可双手拇指、食指持所有胸棍,其他指缝夹捏所有手棍,整体抱执下场,常常用于场尾或剧终。两武生对打时双手拇指与食指分执影人手棍(如有把子则同执),食指与中指分别夹持影人项棍,做击打动作。

单手多个影人执法

(三)影人的基本表演技法

环县道情皮影艺人演出时,灯具位于艺人与亮子之间上部,故前台艺人又称抱灯、顶灯。凡影人道白、演唱及皮影表演都是由前台艺人一人口、手配合演出。民间将挑动皮影演出称之为挑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史呈林讲,前台挑线艺人若不能将手中不足一两重的皮影操练得感觉足有半斤重,就不能算一个真正的艺人。影人行、走、跪、拜、打斗、对阵等表演动作具有一定的程式性,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艺人通过熟练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人物性格,演绎戏剧人生。可见前台挑线艺人需掌握的技艺功底之深厚,一些重要的表演技巧,对提升皮影戏观感十分重要,也是评价前台艺人表演水平的重要指标。

1.行走

指走路的动作表现。因影人没有专门脚棍,故影的行走时只需影人脚部的影子紧贴亮框边平行移动即可。生角、净角行走稳健、步步为营、昂首挺胸,大步流星。虽没有腿部跷动的步伐表现,但通过较大幅度的甩袖动作体现出行走的步伐。艺人左手持右手棍在右手所持的胸棍与左手棍中间前后贴身摆动,即为甩袖或甩手。老旦躬身弯腰,一手执拐杖(拐杖通常用手棍向低稍压在亮子上成像代替),向前拄拐撑地,身体轻移至拐杖处暂立,再向前做拄拐姿势,循环操作,一手随身体移动,不甩袖。小旦行走活泼,但并不大幅甩袖,而是小幅、稍快节奏摆动手臂,称之为甩手。丑生、丑旦、妖旦行走行走张扬、轻浮、跳跃,甩手摆动幅度大,频率高。

2.转身

指影人身体180度的翻转。由于皮影是平面的影像,影人转身用得最多、最基本的是180度的翻转。转身时,左手拇指与食指夹影人胸棍,轻轻一捻,使其向后转身,然后两手互换操作杆。偶尔会有150度左右的转身,常用于短时的背向偷看、窥视,只翻转头胸部,脚腿部不动。

3.打坐

指影人落坐于座堂的动作。用右手棍将影人腿部弯曲点从后向前一垫,同时胸棍稍微向前倾,再向下略压,影人即成坐姿时,身体坐直,两手放于膝盖部。同理,影人起身时分开两手作扶椅状,身子先前倾,再起立。由于影人腿部的活动关节在膝盖处,并不在胯处,影人落坐后自然形成跷二郎腿的姿势。文生、武生以正常坐姿落座,大腿部与座堂平行,二郎腿跷起适中。若坐姿太低,则二郎腿就跷得高,不符合实际。旦角坐姿比生角坐姿较高,微坐式,这样前腿部微跷,不失女性礼仪。影人打坐后,左手棍置于膝盖或桌面,右手持胸棍,左手持影人右手棍从后向前上方作揽袍动作,称之为提袍。丑生、丑旦打坐的节奏动作剧烈,孟浪入坐,不提袍;丑生、丑旦平坐于地时,脚部轻搁于亮子底边,左手持胸棍向后轻拉微压,影人以腰部关节活动,使两腿与亮框平行,形成90度的平坐坐姿。

4.躬背

指影人头部和上身略向前低下,形成躬背之姿势,通常用于表演影人落坐、起身、跪拜作揖、老旦行走等动作姿势。

5.观看

指影人做看的动作。艺人右手操作影人右手棍顶住“桩桩”,左手操作影人胸棍,将影人头部稍微拉离亮子,做视察观览态势,即为观看。

6.跌平叉

是武生武旦出场时的专用动作。左手持影人快速出场(武生快速翻跟头出场,武旦快速平跑出场),后脚着于亮子边缘而止,前脚向前甩动的同时,向下轻压胸棍,使前后腿分开平行与地,武生身直,右手持手棍随鼓点向前平指;武旦身子前倾、弯腰,右手扶地,左手后扬,略高于背。

7.踢毽脚

是武生专用的出场动作。影人跌平叉,起身,向后稍退,左手持胸棍将影人向前甩动,后脚着于亮子边缘而止,前脚飞起,右手用手棍将前脚快速按压在亮子上,称之为踢毽脚。

8.耍手腕

是武将、元帅的专用出场动作。将影人的右手棍顶在左手小臂处,然后右手操作影人左手棍,左右旋转影人手腕。

9.扳翎子

是翎子类武将、武旦、元帅的专用出场动作,通常用在耍手腕表演完毕后。艺人左手操作影人右手棍,从前向后扳动将帅帽饰上的翎子,用于抖威风。

10.抖威风

即耍武势,也是武将、元帅的专用出场动作,通常在扳翎子表演完毕后。左手执影人胸棍,右手执左右手棍,挑动影人前后推拉。向前推,影人两手向后甩摆、抖动;向后拉,影人两手向前甩摆、抖动。

11.整冠

是帝王出场的常用动作。艺人左手操影人胸棍,稳住影人,右手握影人左右手棍,将右手棍垫于拇指与中指中节处,食指抵住影人右手棍,向上推,使影人右手叉腰;影人左手棍抵在拇指与食指中节处,左右上下摆动,使影呈整冠状,重复数次。

12.捋须

是须生常用动作。左手执影人胸棍与右手棍,右手持影人左手棍自上而下作捋须状,数次而毕。

13.拍手(www.xing528.com)

执法同整须。艺人右手持影人左手棍,向影人右手相击。

14.跪拜

将影人腿部置于亮框之下,躬身并向后拉动胸棍稍离亮幕,头部前倾,作施礼动作。

15.擦泪

艺人持影人手棍在眼睛处向下轻抹后至胸前轻弹,否则成甩泪。

16.背负

指将人物或动物背于后背的动作。艺人一手持背着影人做跪状,将影人两手棍分开,两手棍向后揽抱,艺人另一只手持被背者影人,使其躬身前依与背着影人。两手均匀合力将影人提起,平移出亮子。

17.翻跟头

常用于角子出场的表演动作。一种方法是艺人持影人沿亮子平面前后甩动;另一种方法是较有难度,为演技高超者所使用,一手持胸棍,一手持手棍,朝里翻转,亮子表现更形象逼真。

18.掏蹬

武线子步斩、马斩交把子过程中交换场地、歇脚、歇马、掏蹬,既表示一个回合,又表示双方交战激烈。一般艺人左手持一马翻转贴在亮子上不动,右手持另一马左右翻转表演,也可用两手同时交叉转换表演。

19.捅杆子

指影人武战时,艺人手持武器表演,依靠大拇指前后推拉拨动武器杆子的表演方法。

20.打架

打架可分为文打架、旦打架和武打架。文打架指文生或文官打架,打架双方在开打之前均需表演一套程式性动作,如扎衣(鞋)带、整衣冠、整玉带、耍手腕、捋须、挽袖子、推、搡等动作,然后扭作一团,配以打击乐点,表演需形象生动,如文人般笨拙;旦打架指旦角之间打架,双方有扯、拉、抓、压倒、拔头发、跨骑影人等旦角打架特有的动作;武打架指武生打架,并非官兵作战,只是绿林间或民间人物的对打。武打架中的夺刀、夺斧,换影人替身,艺人必须功底深厚,才能完美表现,否则就会表演失败,被观众看出破绽。

21.耍刀穗

指武生手持钢刀,将腿提起,在靴子边上来回拉磨砀刀,同时配以“仓”“仓”“仓”三声打击乐点,后拿起钢刀扛于肩上的表演技法。要做到形象、生动、快捷,非常考验挑艺人的表演功底。

22.马上拿人

是艺人表演马战的技巧。影戏中双方交战至高潮,一方手握长枪,挑起对方后,立即转身,被挑者被拿于在马上,胜败遂定。

23.四朝臣

指艺人双手各持两影人,四影人同时上朝,表演行礼、跪拜等动作,需动作整齐、一致。

24.撇把子

指二影人对战,停战时,艺人利用拇指将武器把子弹出,撇到身后的表演技法。

25.攻盾牌

指影人盾牌手一手持盾,一手拿刀,一边用盾抵挡敌方兵器,一边用刀向对方进攻的武战表演技巧。

26.发兵

指艺人先持四兵角子一齐上场过场,后在打击乐点伴奏下,每个影人角子再单独表演踢毽脚、翻跟头等动作。

27.换衣帽

指影人换装,表演换装须用替身。一般艺人多从下向上换快速变换,在亮子外看好似影人从地下钻出。老艺人李建基经多年实践,认为正面换衣更为逼真。在影人转身至45度,影人在亮子上成一条线的瞬间之时,用替身影人替换原影人。

28.跑马

是在亮子上表现战马奔腾的表演技法。司鼓先以鼓声模拟战马奔腾的马蹄声,艺人一手持马斩胸棍与手棍,一手轻捏最后一只马蹄,前后抖动做奔跑状,从上场门入,下场门出。此法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都生动有趣,真实感强烈。

29.转马子

是将影人替身换于马背表演翻身、肚里藏身、扬鞭摧马等各种马术的技法。二将马战时,需一方败于马下,须换成完全相同的步斩替身上场再战,然后被杀或被擒拿。

30.解马子

指皮影表演中使用专用影人表演马术的技巧。解马子人物有骑、站、跪、倒立等多种动作造型,代表同一影人在马背上的不同动作形态。解马子表演须后台二手作为助手配合,助手先将影人穿于马上备好递与前台。影人下马时,助手将马向前快速拉动,影人完成下马的动作。

31.动物表演

主要依靠打击乐点控制动物表演节奏,表现动物的各种动态。龙的动态主要有转、腾;虎的动态主要有跳跃、翻身、打滚、蹲立等。蛇的动态主要有跳、游、盘、卷等;鹤身三杆,头、身、翅各一,其动态主要有伸脖子、啄食、磨嘴、啄毛、梳羽、振翅、飞翔等。

(四)上下场程式

皮影表演是在由亮子圈定的平面二维空间进行,分为上场门、中场、下场门。从演出者的角度看,上场门在亮子的左侧,下场门在亮子右侧。若以观影者角度看,则反之。中场指亮子的中间位置,皮影人物上场后所有动作,一般在这里表演。摆放座堂、花草时也要留足中间位置,供影人表演。通常情况下,如果所表演的环境为厅堂、室内等场所,则上场门代表里,下场门代表外。不论正反面人物,主人出场从上场门入,客人出场从下场门入。若为出征、征战场面,则正面人物上场从上场门入,反面人物上场从下场门入。在实际演出中,影人上下场并不一定完全按照上、下场门规律操作,需要视剧情而定。皮影人物上下场表演均按照一定程式操作,尤其影人第一次出场时,基本按照出场程式操作。影人再次出场就相对简单,不一定遵循完整的出场程来操作。影人出场同样遵循影人身份,采用入场时的行走方法,一般不做其他动作。下面就简单介绍常用人物的上下场情况。

1.生角上场

生角上场,根据生角不同,表演方式亦有差异。文生通常甩袖出场,行至中场而立,念对子后转身行至座堂前,再转身背向座堂,然后打坐、提袍、说诗、自报姓名。文生表演要昂首阔步、表现出文雅读书人的气场。武生上场,通常快跑或翻跟头出场,行至中场跌平叉、踢毽脚后站立,或白或唱,表现出习武之人的气势。元帅、将军上场,通常随吼堂声快跑出场,行至中场跌平叉、耍手腕、扳翎子、抖威风后,行至座堂前,转身背向座堂,然后打坐、提袍、说诗、自报姓名。整个演出过程要一气呵成,表现出大将、元帅的威严、英武的气势。

2.旦角上场

旦角上场,根据旦角不同,表演方式亦不同。通常甩手出场,行至中场而立,或白或唱,后转身行至座堂前,再转身背向座堂,然后打坐,或白或唱。行走甩手比文生上场略快,不能太快,要表现出正旦的庄重、大气之势。老旦上场,节奏缓慢,步履蹒跚,上场后或打坐,或站立。武旦上场,通常平跑而出,至中场跌平叉,站立,或白或唱。

3.净角上场

净角上场,根据文武不同,出场动作不同。文净上场程式同生角,只是动作幅度稍大,感觉比较冲、较横。反面文净出场整冠、捋须、转身、打坐亦同生角,只是动作幅度更大,整体感觉更冲、更横,要体现出目中无人、骄横霸道的气势。武净出场甩袖、平叉、转身、捋须、踢腿、打坐,需显出行武人的霸气。

4.丑角上场

丑角上场,指丑生、丑旦上场、打坐等一系列动作。通常丑生、丑旦跳跃出场,甩手幅度较大,丑旦出场后直接打坐于座堂,丑生出场行至中场转身打坐,不在中场停留。丑旦、丑生出场行为轻浮、打坐时配合打击乐点(一锤鼓),节奏剧烈,不提袍。

5.帝王上场

帝王上场,上场步伐同文生,庄重威严。行至中场整冠、整须(非须生,则省略),念对子打坐、提袍、说诗、自报姓名。

6.神仙上场

通常采用云朵遮住影人下半身,从上场门空中向中场缓慢落地,落地后迅速撤去云朵,或对白,或演唱。退场时亦用云朵遮住影人下半身,从半空出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