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县皮影戏的语言分析:影与音

环县皮影戏的语言分析:影与音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而,环县道情皮影戏所演出的照本语言其实为带有剧本创作者所使用语言成分的环县方言。在环县道情皮影戏中,就有关中腹地方言的痕迹。总之,环县方言是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的基础语言,是环县人民利用自己的语言传承、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最好、最有效的语言。

环县皮影戏的语言分析:影与音

1.照本语言

如前第二章剧目所述,环县道情皮影戏戏剧语言可分为道白语言、对子诗句、唱腔语言和无本语言。其中道白语言、对子诗句和唱腔语言都是有本可照,姑且称之为照本语言,充分体现了剧本作者的文化层次、写作水平和思想内涵。如清末碗碗腔剧作家李十三所撰《十大本》,充分体现了李十三的文化层次和写作水平,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抨击和反抗的重要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其创作的剧本中保留着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成为研究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前述,笔者在对环县道情皮影戏所演出的约180个剧目的来源进行考辨时发现,环县本土现有剧目全部不是环县本土作者的作品,均来自包括陕西李芳桂的《春秋配》《紫霞宫》《火焰驹》等剧目在内的碗碗腔剧本和《蝴蝶杯》《蛟龙驹》《葵花镜》《八件衣》等秦腔、弦板腔、灯盏头腔、华阴老腔等剧种经典传统剧目的移植剧本。故而,环县道情皮影戏所演出的照本语言其实为带有剧本创作者所使用语言成分的环县方言。如李十三的《十大本》就充分体现出关中方言区渭南方言的特点。在环县道情皮影戏中,就有关中腹地方言的痕迹。例如,在折子戏《王七怕老婆》中王七唱:“饥了你吃糖油糕,渴了你吃软儿梨。”上句唱段中“饥”虽为关中方言区中表达饥饿常用的词语,但在环县方言中多用“饿”,极少用“饥”,但艺人演唱时仍用“饥”;又如,剧本中常用“气煞人了、饿煞人了”的“煞”,在环县方言中用“死”字,而不用“煞”字,但艺人演唱时仍用“煞”。在环县道情皮影艺人演出过程中,尤其是年长的老艺人,通常发“做活、做啥的”的“做”音为[tsəu33],而其日常生活中发音却为[tsu33];发“数日”的“数”为[səu55],而其日常生活中发音却为[ʂu33];史呈林老先生演出时发“白白地”的“白”音为[piɑ24]或[phɛ24],而其日常生活中发音为[pei24];如“日”在演唱中发[ər24]音,在环县方言中,虽有部分地方发[ər24]音,但还是以发[ʐi31]音的居多。诸如以上此类词语,虽不是很多,但却对研究论证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渊源流播提供了可资研究的证据。

2.无本语言

如前第二章剧目所述,无本语言是指在演唱过程中因剧情或者演出环境的需要,由演唱者临时加入的道白语言,没有剧本预设,以增强演出效果。在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过程中,这类无本语言是真正没有掺杂其他地方语言成分的语言,是用真正的环县方言演出。

综上,由于环县方言的归属于关中方言区,是关中方言的一个分支。环县方言在声韵调、词汇、语法等方面均与关中其他方言相同或相近,以致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所用之剧本语言,因韵脚和韵辙相同,可无缝转换为环县方言使用,这也是其剧本来源均为关中地区其他戏剧剧本的主要原因。

总之,环县方言是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的基础语言,是环县人民利用自己的语言传承、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最好、最有效的语言。学习和了解关中方言,尤其是环县方言,有助于研究和学习环县道情皮影戏和创作环县道情皮影戏剧目。

参考文献

[1]张盛裕,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汉语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2):93-105.

[2]雒鹏.甘肃汉语方言研究现状和分区[J].甘肃高师学报,2007(4).

[3]张永哲.关中方言词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4]孙建华.陕西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孙立新.关于咸阳市方言语音的内部分化等问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

[6]于新鑫.西安方言词汇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www.xing528.com)

[7]谭治琪.环县方言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赵红.甘肃环县车毛方言音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

老县城全景

【注释】

[1]“十三韵辙”是中国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押韵用的十三个韵部,“辙”也叫“辙口”,就是“韵”。“合辙”就是“押韵”,这是用顺辙行车做比喻的通俗说法。它只有十三个辙名,相当于一般韵书的韵目,但“有目无书”,由于十三辙是戏剧、曲艺工作者口耳相传的,辙名和它的排列顺序在书面记载上颇有分歧。一般而言,“十三辙”的名称是:(1)中东(2)江阳(3)一七(4)灰堆(5)油求(6)梭坡(7)人辰(8)言前(9)发花(10)乜斜(11)怀来(12)姑苏(13)遥条。

[2]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国语言文字概况》,网址:http://www.gov.cn/test/2011-10/31/content_1982575.htm。

[3]一种木制的环形农具,拴在绳子中间,方便扎紧物品。

[4]用于表示恶心时读此音。

[5]用于表示善恶时读此音。

[6]在县南曲子镇、合道镇东南部,重叠使用时读作gɑogɑo[kɔ55]

[7]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9页。

[8]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网站,陕西省情·习俗。http://www.sxsdq.cn/sxsq/xs/201611/t20161101_817860.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