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法年鉴:马克思与恩格斯再次相聚

德法年鉴:马克思与恩格斯再次相聚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收到父亲召他回德国的消息后,恩格斯绕路到了巴黎再次拜访马克思。在《德法年鉴》的基础上,两人互相发现思维认识和价值立场已经达成了高度一致,于是决定合写一部著作把鲍威尔兄弟的理论缺陷说清楚。马克思本来就打算回击鲍威尔,恩格斯的来访和彻夜交谈让他更有动力了。这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书名实在再合适不过了,原来的题目就成了副标题。

德法年鉴:马克思与恩格斯再次相聚

拜别马克思后,恩格斯登上了去英国的轮渡。到达曼彻斯特之后,恩格斯保留了热衷于到厂区、工人居住区串门走访的习惯,他继续辗转于不同的工人住宅区,目睹了一桩桩阶级对立、社会分裂的事例。恩格斯深入工人生活当中,从最初看到工人们有丰富的学识的震惊到随着交往加深而充分了解的佩服,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的工人聚集区找到了快乐和归属感。所以,当他在工作和聚会中看到资产者们纵酒取乐、神吹胡侃的景象时,强烈的对比令他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工人阶级是最进步、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一个从世代经商的家庭里出走的青年,却背叛了他的阶级和出身,反思自己所属阶级的堕落和虚伪,在穷苦、脏乱的工人住宅区里看到了未来世界的光芒。这是在恩格斯心中掀起的一场惊涛骇浪,呼啸的海浪再也无法抑制。

如果说,恩格斯初涉社会时写下的《伍珀塔尔来信》,只表达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从感性上对工人们悲惨生活的同情,那么此时的恩格斯通过在曼彻斯特“田野调查”式的研究,已经开始对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他投入英国的工人运动中,开始了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在曼彻斯特的亲身体验让恩格斯充分认识到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他看到了在英国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政党竞争中,物质利益像个原点一样时时处处在昭告自己的基础作用。在阅读圣西门、傅里叶等社会主义者的学说时,恩格斯发现,这些机智的先哲一到论述的关键节点就摆出一些抽象的理论原则,原因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经济状况没有充分了解。恩格斯这才是“实践出真知”的现身说法。他动笔写作完成了四篇文章,其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 过去和现在〉》两篇发表在《德法年鉴》上。前面我们也讲过了马克思发表的两篇论文《论犹太人问题》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这些就是标志着两人彻底实现世界观转变的里程碑。

恩格斯于1844 年2 月底就拿到杂志样刊,在阅读了马克思的文章之后,也意识到鲍威尔兄弟在理论上的巨大缺陷,并从马克思的文章中看到了德国革命的前景和希望,也彻底理解了马克思当初会面时候的冷淡缘由。而马克思也通过恩格斯这两篇文章彻底认识了这个自己后半生最真挚的战友。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让马克思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在阅读之后多次、多场合向别人介绍恩格斯这一文章,说这是“天才大纲”,也是这篇文章成为启发马克思此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起点。

收到父亲召他回德国的消息后,恩格斯绕路到了巴黎再次拜访马克思。这是两人真正意义上的会面,1844 年巴黎夏末的阳光和夜晚明朗的月光见证了两位挚友契合又默契的相处的点点滴滴。恩格斯受到了马克思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招待,家里因为恩格斯的到来充满欢声笑语。马克思带着恩格斯参加巴黎的工人活动,向他引见巴黎社会主义者,与“正义同盟”建立了直接联系,除此之外,两个人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里不分昼夜地讨论又讨论,话题从经济到政治到哲学。在《德法年鉴》的基础上,两人互相发现思维认识和价值立场已经达成了高度一致,于是决定合写一部著作把鲍威尔兄弟的理论缺陷说清楚。两人一起商定了题目、大纲和各自的分工,恩格斯在巴黎驻留的10 天时间里,按照分工顺利完成了自己的部分,而马克思在写自己的那部分时却写得远超计划,越写越停不下来。这也能够看出来马恩两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最终一直到1845 年2 月,两人共同创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在法兰克福出版。

*
青年恩格斯

*
《神圣家族》

这么长的题目有什么讲究吗?有的。当初鲍威尔兄弟为了跟《德法年鉴》唱对台戏专门办了一个政论期刊《文学总汇报》,听上去是个走文艺路线的刊物,实际上是鲍威尔对政治和哲学问题的论述,其中他下大力气批判马克思背叛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原则,俨然要把马克思清理出青年黑格尔派这个“门户”。马克思本来就打算回击鲍威尔,恩格斯的来访和彻夜交谈让他更有动力了。由于鲍威尔等人声称自己的文学报是“对批判的批判”,所以马克思给自己这篇文章取的名字叫“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到了出版的时候,马克思的好友、出版商列文塔尔博士建议马克思取名“神圣家族”。马克思欣然接受,因为“神圣家族”这个名称,本来是指意大利著名画家安得列阿·曼泰尼亚的一幅画的名字,画中的人物是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玛利亚的丈夫圣约瑟,有圣伊丽莎白圣约翰、圣亚那以及一些天使和神父。取“神圣家族”做书名,就是借此讽刺鲍威尔等人的妄自尊大,自以为超乎群众之上的丑态。这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书名实在再合适不过了,原来的题目就成了副标题。(www.xing528.com)

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基础是思辨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相反的是,他们认为主观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基础,他们要做的就是让客观世界服从于主观创造的精神、思维和概念这些意识。鲍威尔深信参与政治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到纯粹的哲学、纯粹的理论和纯粹的批判上去,哲学是世界的主宰,在鲍威尔看来,现实的力量是不存在的。《文学总汇报》的核心主张就是“精神”和“群众”对立。他说:“迄今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活动之所以从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就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换句话说,这些活动之所以必然遭到非常惨烈的结局,是因为它们的主导思想就是这样一种思想:它必须满足于肤浅的理解,因而也就必然指望博得群众的喝彩。”看看鲍威尔是有多看不起群众啊。就他怀着这样的思想观点,还批评马克思走现实路线,马克思则“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尤为重要的是,鲍威尔之流以黑格尔的嫡传继承人自居,实际上黑格尔哲学确实被他们弄到荒谬的地步了。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只是在想象中创造历史,但黑格尔始终警醒一种极端错误的倾向,即认为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的化身。而鲍威尔等人标榜自己作为哲学家就是批判的化身、绝对精神本人,而他们是与其他人类对立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开篇先用创造性的批判笔触写出了鲍威尔关于历史现象的空洞感,针对鲍威尔关于“精神”和“群众”对立、“思想”和“利益”对立的荒谬言论,马克思提笔写下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的“论战”功底在《神圣家族》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妙语连珠,短短几句就能描画出以鲍威尔兄弟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矛盾:“在‘群众’要求按原则和本性‘不能提供任何东西’的批判提供一些东西或甚至一切东西,于是批判的家长在对‘群众’的不正当的要求愤恨之余,以长者的口吻讲述了如下的一段趣闻:不久以前,柏林的一位熟人大为抱怨他的著作(大家知道,布鲁诺先生根据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幻想而写成了这部臃肿不堪的著作)冗长不堪,废话连篇;鲍威尔先生安慰他,答应为了使他便于理解而赠给他一种印书用的像小圆球一样的油墨。这位家长用油墨的不匀来解释自己的‘著作’的冗长,正像他用‘世俗的群众’(他们为了充实自己而想要一口吞下一切和无)的空虚来解释他的‘文学报’的空虚一样。”如此充满哲理的犀利讽刺,难怪鲍威尔毫无招架之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时还没有完全摆脱过去哲学的影响,他们在序言的开头就提出费尔巴哈的“真正的人道主义”来反对布鲁诺·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无条件地承认费尔巴哈的天才结论。但是他们不止于费尔巴哈,他们通过费尔巴哈走得更远,走向了社会主义,从抽象的人走向了历史的人,并且以高超的洞察力探索社会主义种种复杂问题的答案。

按照两人筹备书稿的分工,恩格斯很快完成了自己的那一部分,篇幅一个印张多一点。10 天相聚的时间实在太短了,恩格斯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巴黎。等回到家后,恩格斯得知马克思已经把约定的“小册子”写成了20 个印张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恩格斯有多震惊。震惊之外,还有更加震惊的,这本书他只写了很小一部分,而他的名字却赫然印在了扉页的第一个位置。这就是学者马克思,他以最严谨的态度治学,不能为了妥协而勉强和应付;这就是好友马克思,他以最热情诚挚的心态与朋友交往,而不是计较利益得失。而恩格斯随后的行为也证明了其高尚的作风,他马上给马克思写信,坚持要把自己的名字去掉。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列宁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从此以后,有一种友谊就叫“马克思和恩格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