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抉择电影:一场关于审查的丑闻以及获得戛纳电影节大奖

抉择电影:一场关于审查的丑闻以及获得戛纳电影节大奖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影《抉择》的拍摄最终以一桩关于电影审查的丑闻而告终,因为部分电影胶卷需要在约翰内斯堡进行处理,结果影片的真实内容被南非当局获悉,并开始对亨宁·卡尔森的拍摄进行限制。卡尔森的电影最终得到丹麦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帮助,通过外交邮件运回丹麦国内。影片《抉择》在1962年正式放映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热烈的欢呼,同年赢得了曼海姆-海德堡国际电影节的大奖。

抉择电影:一场关于审查的丑闻以及获得戛纳电影节大奖

作为20世纪60年代丹麦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导演亨宁·卡尔森竭力以新的艺术手法拍摄反映尖锐社会问题的影片。1962年,也就是在纳尔逊·曼德拉因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而被南非政府判处监禁的前几个月,亨宁·卡尔森来到南非,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故事长片《抉择》(Dilemma)。由于故事题材矛头直指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影片在南非的拍摄实际上是秘密进行的,鉴于此前长期拍摄的纪录片经历,本片在当地取景时就是以拍摄一部有点像电视购物节目——名为《关于南非家庭主妇及其冰箱》的工业纪录片——的名义展开的。在这部作品中,卡尔森的电影沿袭了改编文学作品的丹麦传统电影创作手法,以戈迪默的小说《陌生人的世界》为素材来源,对南非种族歧视以及隔离制度进行了半纪录片性质的展现,并借助于一个英国人在南非的经历,讲述了那个时代少数白人压迫黑人的社会状况。这部在当时冒着巨大风险拍摄的影片为南非以外的观众提供了有关种族隔离如何对南非造成伤害的第一手资料,在反种族隔离斗争最紧张的时期用一部具有政治争议性的影片向当时南非政权的所作所为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影片的开头部分就带有明显的纪录片拍摄手法色彩,卡尔森的用意在于以真实摄影来记录南非社会现实。表面上看起来,南非城市的清晨与别处没有什么两样,先是寂静的街道,然后是早起的人们,慢慢地,街道上开始人潮涌动。《抉择》首先记录的是这座城市里的黑人族群。随着1948年南非国民党上台,通过法律形式将种族隔离制度全面合法化,占全国人口73%的黑人被驱赶到占国土面积12.7%的土地上居住。这一阶段,是南非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摄影师亨宁·克里斯蒂安森镜头中的索韦托——距离约翰内斯堡24千米的因种族隔离所形成的最大非洲黑人集居城镇——居住拥挤,房屋简陋,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清晨妇女们在街边设摊叫卖,工人们从烟气腾腾的小镇出发,为了生计行色匆匆地奔波于索韦托与约翰内斯堡之间。随后,亨宁·卡尔森将他的镜头对准约翰内斯堡这座城市以及与这座城市相关的人们。在这个舞台上,白人、黑人以及这座城市,包括黑人聚居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缩影。特别要注意的是,影片开头部分的每一个生动画面都经过导演对这座城市的细腻观察,卡尔森把这座城市最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即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黑人生活状态——呈现给观众。所以,在这里,观众看到的是没有任何剧情片色彩的、完全真实的南非社会现状。此外,影片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保留了同期声素材,并加入了带有明显非洲特色的打击乐。

亨宁·卡尔森对自己的这部早期作品没有太多评论,然而通过他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包括1966年使他名声大振的电影《饥饿》,还是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创作倾向所在。在题材上,他选择远在南非所发生的耸人听闻的制度,故事则取材于南非白人女作家,通过电影作品就可以明白他对艺术表达方式方面的追求。亨宁·卡尔森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技巧,但没有在戈迪默的基础上照搬照抄,也不刻意追求现实主义的艺术效果,而是去追求主人公托比·胡德在矛盾中的两难境地,影片没有像小说那样将诸多针砭时弊的内容融入象征或隐喻之中,而是舍弃了几乎所有的细节,每一种人物及其思想情感都被处理得简洁明了,这意味着导演的关注重点并不在于此。他把摄像机镜头对准南非社会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他的电影就成为反映当时南非社会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到南非社会现状以及戈迪默小说所描写的严酷事实。影片强调了在隔离制度之下南非黑人与白人之间尖锐的种族对立。黑人们被强征土地,沦为被雇佣者,在物质生活上不得不依赖白人精英阶级。以主人公托比·胡德的经历而言,有钱的白人在宽敞明亮的别墅里把酒言欢、游泳、掷球玩耍;而黑人们挤在狭小昏暗的房间里纵情歌舞,还会时不时遭到警察的追捕。

导演亨宁·卡尔森以丰富的黑白摄影,使电影中每个皱纹和缝隙都在深色阴影中突出显示。他以南非约翰内斯堡为背景,以惊人的现实主义,在建筑物、街道内及周围拍摄,有意给剧中主要人物以区分度。其中最有特色的人物是由扎克·默凯饰演的史蒂文·西托尔,作为作家戈迪默精心塑造的黑人知识分子形象,在电影中他的表演显得十分自然,很显然,亨宁·卡尔森努力想呈现给观众的是史蒂文生活中的一面,而不是他作为斗士的让人心生畏惧的一面。这种自然的效果冲淡了人物本身应有的个性特点,当观众们在银幕上看到史蒂文在托比·胡德办公室和在公寓中的随意和侃侃而谈时,不由地发出“这才是生活”的感叹,这也是小说中托比·胡德的感叹。(www.xing528.com)

作为导演,亨宁·卡尔森常常被看成是一个冒险家。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对社会参与始终精力充沛、对异国风光和疯狂挑战充满欲望的无畏者。电影《抉择》的拍摄最终以一桩关于电影审查的丑闻而告终,因为部分电影胶卷需要在约翰内斯堡进行处理,结果影片的真实内容被南非当局获悉,并开始对亨宁·卡尔森的拍摄进行限制。影片的主要场景都是在富裕的白人居住区(如约翰内斯堡郊区桑德灵厄姆)以及黑人聚居区索韦托的私人场所拍摄完成,在拍摄过程中保留了一系列生动的当地音乐。卡尔森的电影最终得到丹麦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帮助,通过外交邮件运回丹麦国内。为了有针对性地应付南非当局,卡尔森在影片拍摄的同时还让另一组工作人员拍摄所谓的电视购物节目。影片《抉择》在1962年正式放映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热烈的欢呼,同年赢得了曼海姆-海德堡国际电影节的大奖。

南非诗人与女演员伊芙琳·弗兰克在影片中扮演安娜·劳一角,一名南非荷兰语律师,一位通过参与法律援助协会的形式帮助违反种族隔离法案的南非黑人,她的工作充满了风险,但却是对政府以及种族隔离制度的公然抵抗。作为演员,伊芙琳·弗兰克在生活中既不主张也不参加暴力革命,但却志愿参加反种族隔离进步党,她因坚决反对在自己心爱的祖国发生的不公正而参演了这部作品,这也使她的职业生涯出现了相当大的风险。她在种族隔离时期的经历后来被写成一首诗,名为《专场演出》,出现在她的诗集《面向贫瘠的天空》中。

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最为真实的音乐,包括这部影片的配乐,南非“最伟大的文化英雄爵士钢琴演奏家吉迪恩·恩克马洛饰演了史蒂文·西托尔的好友萨姆一角,并在电影中弹奏了一系列伟大的南非音乐。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拍摄30年之后,也就是1996年,当种族隔离制度终于被废除,南非黑人开始享有平等权利时,两位因《抉择》而离开南非的演员扎克·默凯和伊芙琳·弗兰克回到南非约翰内斯堡,与戈迪默以及亨宁·卡尔森重聚,丹麦导演安德烈·奥斯特嘉德专门拍摄了纪录片《重访约翰内斯堡》,以纪念这一难忘的时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